1: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没有资格放弃的人最好不要放弃,否则想要回头,这个位置已经被人占去,即便是闹意气,也得评估一下自己有没有资格——位置,不光是指工作岗位。
2:现在还有谁会照顾谁一辈子?那是多沉重的一个包袱!
即使是直系血亲,也因种种原因,不可能全天候陪伴,所以非自立不可, 哪怕你是个耄耋老者。
3: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新生儿是新生物,老年人是腐朽物,这不仅有年龄表征而且可以从体味上得到证明:新生儿体味清香,老年人体味浊臭。
一个人的体味从清香到浊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生与死就是这个过程的两端。
事实上,死亡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每过一天就离死亡近了一天。
4:人除了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外,还有一个社会年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费孝通先生认为,结婚是一个人走出社会的标志。那么,为人父母就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年龄中年的起点。不管你别的年龄是多大,只要你有了孩子,你的社会年龄就是一个中年人。
而且这个中年阶段往往比较漫长,这是因为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个体的人要有充分的时间来承担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当孩子已经结婚、父亲母亲也不在了的时候就是中年的结束和老年的开始!由此可见,尊老爱幼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推迟老年心态到来的最好方法。
5:太懂事了就是不懂事。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有的人发达了,有的人穷困着,穷困的人原因多多,其中有一部分人肯定是因为太懂事了,就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机会。语曰:“聪明有度。”“聪明有度”,就是说人不能太聪明了。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如此,“太”了就不好。子曰:“过犹不及”。
6:穷与富,不光是物质状态,还是一种精神状态,你若一辈子坚持自己是穷人,即便拥有巨额财富也挽救不了你的狭窄心胸;你若胸怀宽广,不计较得失,那么你从一开始就是富有的。
7:听到一句话:“比较是一切烦恼的源泉。”这话犹如醍醐灌顶,让人猛醒。可悲的是,人做不到总是醒着,生命至少有三分之一 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因此难免有“比较”的时候,受烦恼困扰, 也就成了人生的常态。
8:敢于说“我错了”的人,是正确的人。换句话说,要做一个正确的人,首先要明白“我错了”,可以从不说出来开始。
9:保健只是手段,目的是让生命继续灿烂,而不能以保健的名义做荒废生命的事。如果把保健当作目的,打造出来的可能是一具健康的行尸走肉。
10: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是动态的,是可以转换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强势与弱势转换,往往在长辈与晚辈之间进 行。
作为晚辈的独生子女的趋强转换有分裂现象:可见的可感的方面转换得早,不可见不可感的方面转换得晚。这话说得有些绕口,可我找不到比较接近意思的说法。
11:生活不容易,靠着辛苦赚钱的生活更不容易。
12:人的悲观在于找不到出路,找到了出路就不会悲观。只是这出路不光是物质的,更多的情况下是精神的。
13:高度发达的通信手段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在天边, 视频一开就如在眼前。也因此,沉迷网络,对身边的人视而不见,让人又有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14:“狗熊掰玉米”其实是生命的一个普遍规则,人这一辈子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获得又不断放弃的过程,生命的结束就是最后的一次放弃。
所以要坦然,不断调整心态,人与狗熊的区别在于不仅要不断放弃物质的东西,还要放弃非物质的东西。学会放弃就是要把“被迫”调整为“主动”,这样才能轻装前进,直达成功的终点。
15:在我们这样一个宗教情结淡薄的国度,故乡就成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当下为来自农村的城里人所独有。因为真正的农村人和真正的城里人都体会不到这种城乡边际人所独有的情怀,也就上升不到精神的层次。尤其是城里人,随着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张,很难找到旧有的遗迹,加上动迁频繁,居住条件不断提升,连家乡的概念也没有了。不知道这是人的幸福,还是悲哀?
16: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体现的不光是人生态度,也反映了客观规律,社会就是其成员不断在这种“用脚投票”的过程中发展着。
17:在信息传输发达、社会信誉日渐危机的当下,为什么仍然有人轻易就相信了别人的“忽悠”?原因有多种,可根本的原因却只有一条,即科学素养低下,没有构建起最起码的常识系统,遇到点什么情况,毫无免疫能力,人家说什么就相信了什么。
18:父母都优秀,就不用刻意去教育子女。我同意一个比喻:父母是原件,子女是复印件;原件的质量决定着复印件的质量。所以教育子女的最好方法是提升自己。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成就自己,对子女最大的帮助也是成就自己。只做保姆他们是不会真正感恩你的,一直做下去,在他们心里你就真成了保姆。成就自己的过程,就是给子女树立榜样的过程,潜移默化,力量无穷。
而所谓“成就自己”首先是要“立德”,并且这应该成为一个终身的目标。对于一个家长而言,“立德”与“立功” 和“立言”三者之间是总分关系,不是递减关系。
一个家庭给予子女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事,“家和万事兴”这句老生常谈不是一句口号。可是成人之后毕竟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彻底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家庭重建,才真正有机会改正父母的错误。如果总是耿耿于怀家庭的负面影响,等于是继续用上一辈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19:心态平和,尽量做事,不执意追求什么,包括所谓健康,才是最好的养老方式。我不建议参加当下的老年信息群和老年活动, 原因就是这些人总把“养生”挂在嘴上,似乎养生成了继续活着的 主要内容和全部目的,使生命本身过早地失去了意义。
活着不应该就 是为了养生。要想不死,唯一的办法就是不生。可是生不生不由我们自己,所以死是必然的。如何面对这个人生结局?四个字:顺其自然!
全世界每年的死亡人口那么多,这是辩证法的胜利,是人类群体新陈代谢的成就,也是生命自身的壮观景象!其意义与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同等重要!坦然面对,才能更大地激发自身生命的 价值。
20:物极必反,人不能过。什么位置说什么话,是一种处世艺术,也是一种职业品德。
有一种错误就叫“你是正确的”,就是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说了不该是自己说的话,做了不该是自己做的事,即 使你说的话、做的事是对的,导致的结果却是错的。
21:什么是贵人?能在单位“一把手”面前替你说好话的人就是你的贵人。
怎样才能遇到这样的贵人?多半取决于你自己:一、不要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二、不要对同事耍小聪明;三、不要见异思迁,好高骛远。做到这些,你的贵人就来了。
22:正能量边的话,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营生是给自己做的”;第二句是“人如果从一个方向努力,潜力是无限的”;第三句是“没有不同的工作岗位,只有不同的工作态度”。
“营生是给自己做的”。“营生”,说小了是“干活”,说大了就是“工作”。这是一句今天可以听到的话,从小就听长辈们说,可真正明白的时候,却是很多前听一位朋友“训斥”他的下属时。他说: “别以为你是给我和老板干活的,这是给你自己干的,做好了还有人雇佣你 ,做不好了,谁敢用你?让你走人,你就喝西北风去吧!”
“人如果从一个方向努力,潜力是无限的。”这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 ·茨威格讲的一句话。
“没有不同的工作岗位,只有不同的工作态度。”这句话是是一位业内顶尖的模范人物讲他的成长经历时,说是他父亲当年对他的教诲。
那位模范人物说:他刚参加工作时,对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岗位非常不满意,因为这影响了他的工作情绪,他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情,就说了这句话。同样的道理,也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老话,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就是说,在什么岗位上都可以成才,就看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了。
不如意的事基本是十之八九,人总是在无奈中生存下来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主动去适应环境,而不可能让环境反过来适应你。人的情绪发泄过后,还需要主动静下心来,把心存的不平,转化成动力,一个光明的前途会照样等着你,否则荒废的不是工作单位分配给你的工作任务,而是你自己的人生。
三句话,第一句说了是观念问题,第二句则是个方法问题,第三句是个态度的问题。
人的观念正确了,方法得当了,态度端正了,这人生能不好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