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问题或许会困扰很多喜欢诗歌的人:究竟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究竟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诗人的诞生:韩东的诗歌课》这本书,或许能告诉你答案。
韩东是“第三代诗歌”代表性诗人,在当代诗坛具有独特魅力与广泛影响力。他写诗已有40年时间,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他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的理论,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写作者。《诗人的诞生》正是韩东将40年诗歌创作实践与思考倾囊相授过程的全记录,是一本指导诗歌写作的“战地手册”,也是一部展现当代诗歌的“导游地图”。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帮助读者弄清楚诗歌及写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唤醒内在的一些东西
这次独特的诗歌课和这本独特的书的诞生,缘起于《青年》杂志找韩东做诗歌课的视频,但韩东并不想单纯地灌输给大家什么东西,“我的习惯是要知道听众是谁,他的问题是什么。于是,他们就在网上征集学生,最后我挑选了四个人,一共讲了四次课,每次大概四小时”。
通常是在咖啡馆,大家围在一起,从作品开始,慢慢延伸成话题,学员有什么问题也随便问。虽然讲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规划,但实际上还是有脉络的。后来,韩东就花了三个月时间把它整理增补了一下,“一个字一个字过了一遍,最终形成了这么一本书。所以《诗人的诞生》的一个特点就是保留了很强的现场感和在地感”。
现场感之外,韩东诗歌课的另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实操性”,换句话说,韩东会在课堂上“手把手”地教学员怎么写诗。面对学员新创作的作品,甚至具体到某个词语、句子是否恰当都会讨论。在“开场白”中韩东就说:“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几堂课的学习让大家对当代诗歌有一个概念,并且在动手写诗这件事上,不说特别成功,但也能达到一个非常不错的程度。”
韩东的诗歌课也不同于创意写作课,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韩东曾说:“创意写作课是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甚至有隐形的就业目标的。比如说编剧,或是其他什么职业。我认为这和我们理解的写作者不是一个概念。我的课没有一个具象的目标,不可能说学了我的课,我就能让你的诗在某某刊物上发表,这个我肯定是反对的。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看武侠小说,里面有许多武功秘籍,什么《九阴真经》《九阳神功》之类的,你一拿到之后,就是绝顶高手。但我的书更多的是像《启示录》,希望给那些真正想写作的人带来一些启发,充分开发、唤醒他们内在的一些东西。”
这种“内在的东西”,在韩东认为,就是某种“原始的目的”以及如何通过“专业性”的训练来将其实现。他说:“作为某种原始的目的,我们写作,我们有东西要表达,想要一吐为快,这没有问题。但我们之所以坐在这里上课,我觉得就有一个专业性的诉求在里面了。所谓的专业性,从发心上说至少有这么一种渴望,我要弄明白写作、写诗这回事。然后,我要把这件事做好。我更希望大家有这样的野心,要成为一个好诗人,甚至是最好的诗人。……我希望我的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而是有野心和雄心。不是说靠写诗吃饭,靠写诗是吃不了饭的,你还得有你的本职工作。但是,诗要成为你精神上的一个召唤、一个追求、一件非常崇高的事。你决心把这件事做好,做到最好,或者说把自己的才华潜能发挥出来,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
要真诚地感觉,不要陈词滥调
韩东的诗歌课分“清空”“阅读”“坐标”“修改”四个章节,在韩东眼里,这不是一个阶梯式的递进,不是流程化的技巧,而是一个并举的关系,是每个写作者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四个方面虽然是一种“并举”的关系,但韩东依然把“清空”作为学习写诗的起点。韩东认为,不管我们是否能意识到,一个人写诗,一定会受到此前自己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观念的影响,很多问题由此产生,“很多关于诗歌的误解,尤其是关于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的误解,其原因就是没有清空。现在的人,对任何事都喜欢发表意见,对诗歌亦然,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问题是,这些观点或者见解到底是哪里来的?不就是我们无意识里获悉的那些东西吗?比如豆瓣里有人评论我的诗集《奇迹》,告诫我诗要讲究语言。我哭笑不得。从他的角度理解,他没错,因为他有一个关于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潜意识,并不是有人告诉他的,而是自然而然地习得的。大概他认为诗歌就应该是花哨的,就应该有形容词,应该闪烁铿锵。再一看,你写得那么朴素,跟他的想象不一致,那就是不讲究语言了。”
“清空的意思就是把你们以前习得的、潜意识里的关于诗歌的想象,无论是一些概念还是笼统的感觉,通通清除掉。”韩东说,“咱们就像学习一门语言一样,从最简单的地方,从识字开始。你们以前关于诗歌的理解或者潜意识都可以拿出来说,但在我这儿,在原则上它要归零。对学一种崭新的语言而言,它没有意义,只会是一些妨碍。我们需要从零开始,当然清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割肉。”
落实到习作点评上,韩东要求大家更重视写作者自己的感觉,强调“感觉第一”,“保留不规范的一面”,杜绝“啰唆和陈词滥调”。比如针对学员刘天远的一首《冬天》,韩东认为诗中一些比较特别的、属于个人敏感的因素特别棒,“有感而发就说明你有东西想写。我们必须要记住,写诗必须诚实、真诚,换句话说就是有东西要写”。《冬天》中的第二段,韩东特别喜欢:“你知道在一个温暖的地方/人们的感觉会退化/他们摸不到东西/也感觉不到疼痛/不过为什么要感觉到疼痛呢/那里四季如春/每个人的肢体表面都像有一层薄薄的东西。”与此同时韩东也指出,《冬天》存在字句上的重复,不够精炼,他认为诗中的“冬天只是一个梦”就是陈词滥调,相比而言,“其实世界上并没有冬天”就很好,“因为这句话很奇怪。不是字句上的奇怪,不是修辞造成的怪,字句也不花哨,是你的感觉很怪,这就很好”。
既然要“清空”,那么对于一个写诗的人来说,又该如何进行阅读?韩东认为,照着诗歌史上的名单进行阅读是不太可行的,“最重要的还是启动你的内心、你的热忱。也就是说,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诗人身上不要花太多的精力,直到有一天,你碰到了一位你真正喜欢的诗人,那就好好地读、认真地读,读仔细。哪怕用半年一年的时间去读一个诗人或者一本诗集都是值得的。……如果有一本你特别看重的书,读十遍,比你读十本甚至二十本不一样的书收获更大。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对自己胃口的,或者在某一个阶段上特别喜欢的诗人,反复去读,直到反胃、怀疑,从他那里出来。当然,如果你读进去了出不来也完蛋,那就在一棵树上吊死了”。
超越现世生活
虽然韩东认为没有必要照着文学史去读所有的诗歌作品,但他依然认为,作为一个诗人,应该有“坐标感”,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韩东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当代诗歌的“真正源头”,“也就是从北岛这代人开始的。这个时间节点以前可以叫作开创阶段或者尝试阶段。一个写诗的人可以真正或者直接从中汲取营养,是从这里开始的。追根溯源,就其专业而言,到这里就可以了。这批诗人自己办刊物,有独立的写作和发表方式,不禁引起轩然大波。他们的诗被批评界称为朦胧诗”。
到了以韩东为代表的“第三代”,各种不同的写法和观念开始涌现。韩东认为,“第三代”非常复杂、丰富,流派众多,天才众多。“如果实在要梳理,其中最重要的分野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二者争论、互不买账,其对峙从90年代开始逐渐明朗化,一直持续到今天”。
了解现代诗的坐标,梳理出其中“重要或优异的诗人”,显然能让一个人的诗歌写作更加自觉。
在诗歌课中,韩东对写诗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都有着清晰的回答,全是从创作者心理出发的以身说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析写诗的“专业技术”的同时,课堂上随机谈出来的诸多对文学乃至社会的认识,都颇能给人启发。比如在谈到现在很多人搞文学、搞艺术,是把文学和艺术当作一个现世手段,一个衡量现世的东西,“为了做大做强,或者吃香喝辣。不仅要物质上的成功,也要获得大家的尊敬。这方面耗费的精力太多了,很少有人能把全副精力用于写作本身,关注自己写得到底怎么样。”韩东说,“因为现在很多人最高的目标就是生存,活下来,然后混得好,出人头地。没有超越现世生活的想法。比如有信仰信来生的人,他们也许觉得这辈子无所谓,但需要积德行善,为下辈子作打算。信仰实际上提供了某种生活的远景。中国传统上,文学艺术,比如说唐诗宋词,提供给人们的就是一种信仰的替代品。你有什么困惑和痛苦,读几首唐诗心胸就扩大了,也就对付过去了,也就理解了。它能舒缓我们情绪上的一些东西。所以,艺术的的确确可以成为信仰的一个替代品,甚至成为很神圣的东西”。
记者:钱欢青编辑:徐征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