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为什么要听皇帝的,有兵权应该实力更厉害啊?

醉薇谈历史 2023-10-31 04:56:00

总有人说,岳飞要是不听宣召,以岳家军的实力可以轻松复制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他的下场就是“愚忠”的悲剧。

还有人说,“玄武门之变”就是过场戏,以李世民十二卫大将军统领全国兵马的大权,分分钟就能灭了李建成、逼老爹下台。

似乎将军们只要手上有兵权就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否则天下哪有片刻安宁的时候?皇帝也不会那么傻,将刀柄毫无保留地交到别人手中。

那么,兵权到底厉害不厉害呢?我的答案是,这玩意儿就是绣花枕头,如果你用它来助眠,很好看、很好用,如果用它来干别的事,做鞋垫都不够格。

从兵制详解兵权的构成

人们通常有一个误解,那就是将“兵权”看做一个整体,事实上并非如此。军队的构成很复杂,它包括士兵的招募、日常训练管理、征调、作战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兵权的一部分。

我们举个例子,李将军奉命率部北上抗击入侵,朝廷会同时指定关中张校尉、关东赵将军、河东刘都尉各率本部人马奔赴前线,接受李将军的指挥。

张、赵、刘三位将军的兵马怎么来的呢?又是如何维护的呢?由相关部门按照兵部的命令从民间征召,并且由户部、地方官府负责三部的粮草、武器装备的供应、薪水的发放、以及家属的安置。

各部人马按照朝廷的命令抵达目的地后,按照李将军命令实施军事行动,任务完成后,他们又各率本部人马返回原地。

这个流程告诉我们,士兵的招募权由文官系统协助完成,训练管理权归驻地将领,调兵权归朝廷,作战指挥权归将军……

所以,这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指挥系统,可以相互支撑,反过来说也可以相互掣肘,绝不是前线指挥官一个人说了算。

比如,后勤系统断奶,李将军纵有三头六臂也差遣不了饿兵。再比如,张校尉阳奉阴违,李将军恐怕也很头疼。

下面,我们就详细说明朝廷遥控兵权的三大最主要手段。

朝廷遥控兵权的三大法宝“兵将分离”让将军无法越职指挥

所谓“兵将分离”就是士兵的日常训练管理负责人,与作战指挥的将领分属两个系统。以前面的例子说明,张校尉负责他所在部队的士兵训练和日常管理,没有作战指挥权。而李将军有作战指挥权,但平时却跟张校尉的这支部队没有任何交集。

这叫“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两者只是在战时才“拼凑”在一起,战后又“各回各家”。

他们靠什么机制捏合在一起,又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呢?

首先,李将军要得到由朝廷合署的圣旨,以及皇帝授予的兵符。拿到这两样东西,李将军就算得到了军事指挥权。但这还不够,张校尉一定会嗤之以鼻:你谁啊?哪来哪儿凉快去!

张校尉为何敢抗命呢?因为李将军得到的是“作战指挥权”,却没有“调兵权”,也就是说,部队的移动不归李将军管。

正常的流程是,朝廷还要给张校尉一份公函和圣旨,详细说明此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地、行军路线、行军期限、指挥官等。张校尉这才能奉命行事,而不是听从李将军的调遣。

当年“巫蛊之祸”爆发时,太子刘据试图以使节调动任安的北军,任安却紧闭营门,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太子没有调兵权。

李世民同样如此,他虽然是十二卫大将军,但如果没有李渊的兵符,以及朝廷的公函,十二卫将领不可能听从他的调遣。

抵达目的地后,张校尉就完成了阶段性使命,指挥权由李将军接管,这时候他能不能随心所欲了呢?对不起,依然不行,他必须按照事前的军事部署行动,如有变动必须请示朝廷,否则会有人管他。

“监军制度”让将军处于监控之下

监军就是代表朝廷常驻军中,负责监督将军的“影子皇帝”。监军出现得很早,至少在西周早年就存在,称谓在各朝也不尽相同。

监军负责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监督将军有没有严格按照事前的军事部署来执行,并且保持与朝廷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紧急关头可以代表朝廷终止将军的指挥权,甚至杀了将军(比如卫瓘杀邓艾)。

比如,明明目标是深入漠北,李将军却试图把军队向东转移,监军就有权阻止他的行动。

当然,这需要监军有一定的军事常识,能判断出将军的指挥属于正常的军事调动还是另有图谋。

当年耿弇在攻打张步时,四处散布消息:五天后攻打西安(临淄附近的一座小城),却不料行动时突然调转目标,瞄准了临淄城。护军(监军)荀梁立刻提出了反对意见:你犯规了。

耿弇向他详细解释了原因,告诉他,之前只是个烟幕弹。荀梁接受了耿弇的解释,同意改变计划。

如果荀梁不同意会怎么办?理论上耿弇只能屈服,但这就要看谁更有“气势”,实在不行就只能等皇帝裁决。

事实上,监军的权力越来越大,前线将领往往屈从于监军。比如,当年潘美听从监军王诜,导致杨继业惨死陈家谷。唐朝时期的监军权力几乎超过了将军,比如相州之战时,九大节度使只能听从监军鱼朝恩的摆布。

总之,有手握“尚方宝剑”的监军在侧,将军们绝不敢造次。

“人质制度”让将军不敢心生异端

“人质”制度其实是有史以来的“潜规则”,不需要明文规定。

历朝历代,手握重兵的将军们,他们的家人一定要生活在京城,名义上是皇帝对他们的额外照顾,其实也是一种牵制。

我们还是以耿弇为例,耿弇的父亲耿况在坐镇上谷郡,耿弇就得留在刘秀身边。后来耿弇独立率军出战,刘秀就让耿况送两个儿子到京城宿卫。宿卫当然是美差,名义上是照顾耿况,其实也是掣肘耿况、耿弇。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为何将皇位传给柴荣?没办法,因为他那几个作为人质的儿子们都被后汉皇帝刘隐杀光了。

如果将军们不开窍,不肯让家属入京“享福”怎么办?那还有啥说的,思想不进步,注定没好下场呗。

有这三大法宝,将军们的兵权就被上了“保险”,很难想干啥就干啥。别看“岳家军”很牛,其实朝廷有的是办法对付岳飞。

“玄武门之变”其实也是一场大冒险,这就是李世民为何一直犹犹豫豫的原因,手上没兵权啊,只能靠精密策划走钢丝。

您可能会说,既然如此,像“陈桥兵变”这样的事为何屡见不鲜?

为何会有兵变的发生

凡事都有例外,在严密的防守也会有漏洞,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种:夺权

赵匡胤就是这种情况,他先散布契丹入侵的谎言,获得了指挥权。当然,前面我们说过,光有指挥权没用,调兵权不归他所有。所以,大军按照既定方案,由各马步军指挥使带领北上。

当大军行进到陈桥驿时,赵匡胤的亲信们发动兵变,夺了马步军的指挥权。这时候赵匡胤就集调兵权与指挥权于一身了,于是大军调转方向,向开封行进。

这就是事件发生在陈桥驿的原因,兜这一圈就是为了从马步军指挥使,以及监军手上夺权。

第二种:哗变

夺权是由上而下,哗变是由下而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后唐时期的“邺都兵变”。

当时李嗣源奉命前往贝州平叛,却不料他所率领的部队竟然在邺城哗变,俘虏了李嗣源,并且逼李嗣源做他们的皇帝。李嗣源假意答应,半路却趁机出逃了。

他原本想回京向朝廷请罪,但他的女婿石敬瑭却点醒他:士兵哗变你这个将领怎么能脱得了干系?皇帝本来就忌惮你,一直想找机会出掉你呢,回去你解释得清吗?

于是李嗣源被迫又回到邺城,参与了叛乱。

第三种:私兵

以上两种方式的难度其实很大,绝大多数的叛乱都是源于私兵制度,这在乱世很寻常。

比如东汉末年,汉灵帝为了应付频繁爆发的战争,被迫同意豪门大族可以养私兵,自行平叛。于是原本由国家控制的军制崩溃了,那些私兵的利益与雇主高度绑定,根本不听朝廷的命令。

比如董卓,他之所以敢不听汉灵帝的命令,私自率领自己的部下到并州任职,就是因为他的核心成员是以羌胡为首的私兵,只认董卓,不认汉灵帝。

这种集招募、管理、调遣、作战,以及利益为一身的兵权才真的厉害,皇帝只能干瞪眼。

南北朝的门阀制度跟私兵有点异曲同工,那些门阀家族既有私兵,同时又统领国家军队,公私一把抓,因此有资格把皇帝当木偶人耍。

当初李建成为何非要对尉迟恭、秦琼、段志玄、程咬金下手?因为他们是秦王府的人,不是朝廷官员,不受控。

0 阅读:0

醉薇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