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用药:中药的四气五味,《180味中药药性歌诀》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3-07 10:57:22

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的本质属性

谢老师微笑着说:“小王啊,中药的本质属性确实是在中医药理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除此之外,中药还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首先,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然而,大多数中药并不能直接入药,而是需要经过加工和处理,以符合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要求。”

小王问道:“有人说中药是中国出产的药物,还有人将其等同于天然药。这些说法准确吗?”

"小王,中药的来源多种多样,不仅包括中国原产的草药,还有一些域外舶来之物。比如乳香最初是非洲东部的产物,直到东汉至魏晋时期才被引入中国。中医药理论通过长期的实践认识,将乳香归为一种活血止痛的药物,成为著名的中药之一。同样,木香也是从西亚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长期需要进口,并以广州为集散地,因此也有广木香之称。这些药物通过实践应用,逐渐被中医药理论所认可,成为中医学的一部分。"

小王认真地记录着谢老师的每一句话,表现出他的努力学习态度。

"同时,即使是产于中国的药物,如果没有经过中医药理论的认识和使用,也不能称为中药。比如紫杉,虽然是中国著名的珍稀物种,但在古代的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它按照中医药理论入药的情况。虽然现代研究发现紫杉茎皮所含的紫杉醇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但直到现在它仍然不能被称为中药。所以,中药的‘中’字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 谢老师深沉地说道。

谢老师又继续解释道:“还有一种说法是中药是中医使用的药物。在古代来说,对于汉民族而言,中医是唯一的医学,所以中药自然是中医使用的药物。但是,现代中医和西医所掌握的医药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医也开始使用西药,而西医也开始使用中药。尤其是西医使用中成药的现象相当常见。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使用者的身份来判断药物是中药还是西药!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否按照中医药理论来指导用药。”

他问道:“那‘中药就是天然药物’的说法呢?它是正确的吗?”

谢老师思索片刻后回答道:“天然药物泛指一切具有药用价值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或者这些天然产品的简单加工品,也包括从天然产品中提取出的有效部位或成分。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具有‘天然药物’的自然属性。然而,并不是所有天然药物都是中药,因为部分天然药物也可以作为西药的原料或用于其他医学领域的药物。同时,中药历史上也存在少量合成的物质,如轻粉、铅丹等。因此,中药和天然产物或天然药物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随意混称。”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听完谢老师的讲解,小王心中对中药的认识更加清晰了。他对谢老师说道:“谢师傅,感谢您的教导。我现在明白了,中药不仅仅是中国出产的药物,也不仅仅是中医使用的药物,更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天然药。何为真中药,真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语言体系,是经过加工和处理的天然药物,符合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要求。”

中药的计数单位是‘味’而不是‘种’

谢老师指着教材中的一段文字,又说道:“历来中药的计数单位是‘味’而不是‘种’。一味中药可能来源于一个品种,也可能来源于多个品种。划分‘味’的依据不是植物、动物的形态特征,而是药物的临床性能和功效。如果多个品种具有类似的性能和功效,并且有作为一味药应用的历史,我们就会将它们作为一味药应用,使用同一药名。”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满脸兴奋地问道:“那么现在有学者主张一物一名,即一个药名只对应一个品种。这个主张为什么难以彻底执行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继续解释道:“确实,一物一名的主张有其合理性,但由于药物资源有限,供求矛盾难以解决等原因,目前尚难以彻底执行。我教过的两本教材中,来源于多个品种的正药都占了30%以上的比例。”

小王点点头,表示理解。他接着问道:“如果一味中药来源于同一科的多个品种,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差异呢?”

谢老师拿起一本关于麻黄的资料,解释道:“比如麻黄,它来源于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草麻黄和中麻黄三个品种。这三种麻黄所含成分相似,但生物碱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黄较低。因此,这三种麻黄药材的性能强弱和疗效高低肯定存在差别。”

小王眉头微微皱起,思考片刻后继续问道:“如果一味中药来源于不同科的多个品种,它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会更大吗?”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是的,如果一味中药来源于不同科的多个品种,它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会更大。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全国的药用贯众品种相当复杂,仅《全国中草药汇编》就记载了30多种,分别属于6个科。而在教材中所载的贯众品种,也分属两个科。”

中药的四气五味

小王又问:“老师,我在学习中药的时候,经常感到四气五味这个概念很难理解,您能再给我讲讲吗?”

谢老师微微一笑,点头道:“当然可以,小王。四气五味是中医药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四气是指寒、凉、温、热,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这是中药性质和滋味的基本分类。”

小王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笔,认真记录着:“谢老师,四气指的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对吗?”

谢老师点头:“不错,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小王思索片刻:“那么,寒凉药和温热药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谢老师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解答:“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比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

小王专心聆听,同时将谢老师的话记录得条理分明。谢老师继续:“而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比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

小王点点头,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谢老师,您刚才提到的大热、大寒、微温、微寒是什么意思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这是对药物寒热程度的进一步区分。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大热表示药性非常热,大寒表示药性非常寒,微温和微寒则是程度相对较轻。”

小王心中豁然开朗,继续问道:“那么,在治疗上是不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呢?”

谢老师点头:“正是如此。《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要根据病情的寒热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

“老师,您能再讲讲五味吗?”小王恭敬地问道。

谢老师微微点头,示意小王继续。

“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对吧?”小王看着谢老师,期待地等待着回答。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你说得没错,五味是中医药物的基本属性,根据五行理论,每种味道都有特定的功效。让我为你详细解释一下。”

小王激动地拿起笔记本,准备记录下来。

“首先是酸味,它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比如枸杞子、石榴皮、乌梅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药物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阳虚阴盛等症状。”

小王认真地记下了每一个关键词,目不转睛地看着谢老师。

“接下来是苦味,它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比如黄芩、苦参、黄连等。苦味药物常用于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等症状的治疗。”

谢老师的声音深沉而悠扬,小王全神贯注地倾听着。

“甘味具有补益生津、润燥养血的功效,如黄芪、大枣、蜂蜜等。常用于治疗阴虚阳亏、气血不足等症状。”

小王迅速地记录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比如生姜、桂枝等。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症状。”

小王默默地点头,心中对于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是咸味,它具有软硬泻下的功效,如海带、海螵蛸、龙骨等。咸味药物常用于治疗痰饮、水肿等症状。”

小王连忙将这一点也记录在笔记本上,满心欢喜地看着谢老师。

“记住,五味的运用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来灵活运用,这是中医治疗的精髓之一。”谢老师温和地提醒着小王。

“谢谢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小王感激地鞠躬,满怀着对中医学的热爱。

附《180味中药药性歌诀》

5 阅读:493
评论列表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