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达开离开天京后会失败?
太平天国领导人中,洪秀全擅长思想建设,冯云山擅长组织建设,杨秀清擅长战略规划,萧朝贵擅长攻坚战,韦昌辉擅长防御战,而石达开真正擅长的是运动中的巧战。
杨秀清前期的一个战略布局,贯穿了整个太平天国时代。就是以包括天京在内的重镇做饵,让清军大力压上,再派部队跳出去打清军腹地。这套战术是符合太平天国力量的较好战术。这也是为什么看太平天国时期地图,会发现太平军严重缺少连片根据地的原因。
杨秀清最初这么制定方案,就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力量不足以维持一个稳定的大面积根据地,所以和清军一起调动起来求生存才更现实。这套战略的贯彻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优秀的守城将领和军队,在敌人重压之下还能坚定守住。从而给外部作战的军队创造机会。
二是必须有善于机断,善于运动战的将领和思想意志坚定的士兵,能够在外线根据情况选择避实击虚,运动中击溃敌人。从而在取得战果的同时,又可以给天京等重镇减少压力。
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而石达开就是为这种战略而生的。
他就是最适合这种巧战的将领,前期手下又是大量信仰坚定的将士。所以跳到外线西征时候,就可以做到用兵神出鬼没,避实击虚,一度把曾国藩打到跳水。
但石达开离开天京后,这些条件就不存在。
一、要成为实际独立势力,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就要求有一定攻坚和防御能力。
石达开离开后,先在江西作战,但是临江、吉安等地连续失利;只好进入浙江,结果又苦攻衢州不克;之后被迫进入福建,还不顺利。连续攻坚失利,导致石达开在距离太平天国较近的浙闽赣一带建立根据地的希望最终落空。希望落空后,石达开就决定前往四川。
随后转战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地,最终进入四川。但一路上,石达开的攻坚战很少胜利,在宝庆、桂林等地都是以多打少围攻非主力清军,但是都没能拿下;好不容易占据的地方,比如庆远,又很难守住。所以一路转战过程中,彻底沦为流寇。
从石达开的战略规划来看,不管是在浙闽赣还是去四川建立根据地,这个战略规划都是合理的,这两个地方要么可以和天京一带互为犄角,要么是易守难攻的天府之国。这说明石达开的战略规划已经算比较优秀了。
从石达开的战术来看,一路上他几乎没有和湘军淮军主力交手过,都是避实击虚打二流清军。说明他依然充分发挥自己巧战的能力。但是,二流清军防守的坚城依然几乎全都打不下。自身攻坚能力的不足,以及此时所带士兵质量的持续下降,导致石达开的战术哪怕再巧妙,也缺乏执行能力。
所以说,石达开本人能力的不足,以及其部队质量的客观情况,导致石达开的战略规划和战术安排都无法贯彻到位。
二、要成为独立势力,就必须有自己思想和组织结构。石达开这方面能力更不足。
太平天国的思想和组织结构紧密相关。与历史上大部分农民起义类似,太平天国是靠宗教组织的起义。基于对拜上帝教狂热信仰,适当组织后,前期的太平天国军队有着非常强的战斗力。
石达开在离开天京后,他无力建立新的信仰,所以只能继续用拜上帝教作为组织纽带。但如此以来,他就必须置于天王之下。这既导致一些将领的不满,也让部队遇到挫折时候返回天京成了很多人理所当然的选择。这对于石达开部队就形成了持续削弱的恶性循环。部队越打逆风仗,离开的就越多;越离开人多,就打仗越逆风。
石达开思想建设上的能力缺乏,以及组织能力的平庸,最终导致军心涣散,杨辅清、彭大顺、童容海、朱衣点等人先后率部离去,军队战斗力一再削减。
一个缺乏思想性和组织力的军队,注定战斗意志和纪律性非常差,战斗力和运动能力也会持续下降。后来要不是大成国起义失败后,大量余部加入,石达开在广西可能就已经彻底失败了。
三、石达开本人也缺乏作为领袖的气质。
石达开本人是个优秀将领,道德水平也比较高,对士兵非常关爱、所以前期在太平天国内部的名声非常好。
但是,做领袖和做将领要求不全一样的。成为实际上独立势力后,石达开不适合最高领袖一面不断暴露。
他的思想不够坚定,遇到逆风状况时候,自己会优柔寡断。许多时候,哪怕执行不太好的决定,也比不断改决定好。这一点上,石达开比洪秀全、杨秀清有着本质区别。所以他经常陷入进退失据状况,也反过来影响军心。
他的意志力也不足。虽然石达开自始至终坚持起义,但是遇到挫折后意志消沉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广西落魄时候一度想遣散军队。领导人都意志消沉了,你让军队还有什么军心呢?所以石达开部的战斗力持续下降也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从后来情况看,石达开的战术优点一直都在,他自己也很明白;战略规划也不错,说明石达开如果留在天平天国,其能力、资历和民望确实是做实际执政者的最好人选。
但是他的能力短板也非常明显。几乎没有思想建设能力,组织能力也非常平庸,不善攻坚、缺乏领袖气质,这些短板注定了哪怕出走的石达开一直面对的都是二流清军,也根本无法贯彻好战略战术,最终只能在流寇道路上逃跑。
蓶噯蘌风淺吟
总结到位
小鱼
乱世时代的自己单干,没有像诸葛亮,张子房,刘伯温那样的人相助理,成功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