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农村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这个话题,可能有人说是在危言耸听,是在博人眼球,真实情况要下到农村才能看清。如果靠猜想,或者坐在办公室看文件报告是看不清的。先分享两个真实场景,大家来评判。
二十几年前,村里老支书刚退休三四年,村民之间如果有什么矛盾纠纷了,不一定找村干部调解,很有可能找老支书来劝解,大家都信服他。也不是说不信任新任支书,而是习惯了听老支书的话,相信他能公平处理矛盾。不仅仅是老支书,一般党员在村民中也有不错的威望,有什么矛盾纠纷,即便找了村干部调解,也会找老党员作为见证人,那时候真能体现出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好,农村党员在村民中的威望越来越低。现在,如果村民之间有了什么矛盾,直接找村干部调解,往往调解了,双方都觉得没有得到公平对待,不满意比比皆是。老党员们也不愿意再作见证人了,即便村干部去请,也会以“时间久了忘了”、“事情前因后果不了解,不方便说话”等等搪塞,不再想掺和村内的日常事务了。
老党员是村级组织的喉舌,能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一方面可以帮助村级组织进行宣传,引导老百姓学习各种惠民政策;另一方面还可以监督农村工作开展,是非常重要的监督力量;再一方面是村民矛盾的调解员,引导本村民风民俗积极向好。可现在,老党员们不说话了,村级组织失去了威信,失去了号召力。
这就是农村去组织、去集体化的一种表现,这里的集体不是指集体生产,而是集体生活,集体思维,集体智慧。再看看农村年轻人,没有将其数字化,从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年轻人中95%没有集体概念,99%没有村组织概念。你要问年轻人村民委是什么、村支部是什么、村里有什么政策,99.9%会告诉你不知道,不关心,无所谓。
想搞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年轻人毫无兴趣,没人哪有振兴的基础。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一些人潜移默化的在搞农村去组织化、去集体化是成功的,只是苦了农民,伤了农村,累了农业。
就包括现在推行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面出了政策,省、市两级重不重视离得太远不知道,但县、乡两级是肯定不重视的,他们只重视考核出不出纰漏,能顺利过考核万事大吉,“不管什么猫找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能应付考核就是好干部。大多数村干部想搞集体经济,没有资源选择了躺平,农民则是无所谓“反正是干部经济与我无关”。
总之,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强化农村组织在村民心中的威信至关重要,强化集体观念至关重要,不以农民为主体搞乡村振兴就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