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拿上万的养老金,有人却只有1000多,差距到底在哪里?五个原因很现实。
我们都知道现在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实际上,按养老金高低,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城乡居民。
之前经济学家陆挺说约7%的人养老金在6000元以上,大概是980万人左右,主要是公务员群体和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大概3200元,城乡居民平均养老金240元左右。

今天就不说城乡居民了,只说说城镇退休职工之间的养老金差距,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从大的方面来看,两个原因,一个是制度红利,体制内享受着制度红利,养老金替代率超过80%,一些人甚至超过了100%。即便是体制内的一个普通员工,到退休后,都能拿到不错的养老金。
另一个是个人能力,企业职工享受不到体制内的红利,那就只能凭个人能力了。能力强,工资高,缴纳的多,拿到的养老金自然就多。
当然,如果更细一点来讲,有五个原因。第一个是缴费年限。在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公式里面,就有一个缴费年限。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就越高。

体制内不用说了,之前的一些人中专毕业就进入体制内,现在20多岁大学毕业进入体制内,工作稳定,干到退休,缴纳年限三四十年。
而体制外的人群,工作不稳定,经常断缴。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按1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交。所以,缴费年限的差别,就可以让养老金拉开两三倍的差距。
第二个是缴费基数,别看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好像不是很高,但他们有各种津贴补贴,还有年终奖等等,缴费基数是以这些收入之和来计算的,超过了100%,有些甚至达到300%。
企业职工就有点惨了,大多数企业为了节省公司成本,都会给员工按60%档来交养老保险,也就是最低档。
之前有一个数据,说2022年全国职工养老平均缴费档次是75档,也就是按75%来交,属于非常低的水平。
缴费档次低,缴纳费用少,个人账户的钱就少,直接影响到养老金的水平。
第三个是年金的差别。体制内有职业年金,单位交8%,个人交4%,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体制外虽然有企业年金的说法,但大部分人都没有,这里面又能拉开养老金的差距。

第四个是财政补贴的差别。数据显示,2023年面向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补贴规模分别为7731亿元、5991亿。虽然企业职工的补贴规模多了1700多亿,但企业职工参保规模比机关事业单位大多了。
第五个是计发基数的差别。在计算基础养老金时,有一个参数非常重要,那就计发基数,它是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为基础。像上海、北京、深圳的养老金高,原因就是计发基数高。2023年,这三个城市计发基数都超过了1万元。
所以,很多人都想去大城市交社保,然后在那里办理退休,这也是很多人出采取社保挂靠的原因。
总结起来就是普通人想拿到不错的养老金,要么进体制内,如果进不去,那就多交有点,缴纳时间长一点。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