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集装箱年吞吐量超1000万标准箱的港口大约有20个左右,加上港澳台,我国占了一半。其中,上海港不但是我国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也是全球最大,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100万标箱,保持对新加坡港1000万标准箱的领先。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上海港之所以能坐稳全球第一大集装箱的宝座,这跟斥巨额资金打造的上海洋山深水港投入使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占到了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半壁江山。单独拎出来放在全球主要港口中对比,也能排在前五之列。
洋山深水港位于杭州湾口外的浙江省嵊泗崎岖列岛,由小洋山岛域、东海大桥、洋山保税港区组成,行政区划上归属浙江舟山嵊泗县,业务上属于上海港港区。
这是我国首个在微小岛上建设的港口,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岛型离岸式人工深水港。它的建设不仅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海洋经济战略布局的关键节点。
规划与立项
洋山深水港的建设构想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上海港面临着内河港的局限,长江口入海航道维持水深为-7米,遇到吃水深度8米以上的大型货轮,只能选择先减载,再驶入港口。这极大地限制了上海港的货运能力,建设大型深水港口的需求迫在眉睫。
业内人士论证了各种方案,最终大小洋山岛渐渐进入决策层的视野。2002年3月,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同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
开工之初,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就面临着巨大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首先,大小洋山岛距离大陆约30公里,施工条件极为恶劣,岛上缺乏基本的生活和通信设施。建设者们需要在深海中通过“吹沙填海”的方式构建陆域,最终形成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港区。此外,施工过程中还面临着深海地基加固、大口径钢管桩施打、海上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在一期工程中,建设者们需要在1.4平方公里的小洋山岛上搭建施工基地,由于空间有限,部分人员甚至需要租住在附近的大洋山岛上,每天乘坐小船往返施工地点。这种艰苦的施工条件一直持续到2004年,随着吹沙填海工程的推进,施工基地才逐渐在新形成的陆域上建立起来。
大手笔工程带来新气象
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总投资约为128亿元人民币。2005年12月,一期工程正式开港运营,标志着上海港从内河港迈向深水海港。此后,二期、三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进一步提升了港口的吞吐能力。2017年12月,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这是目前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自动化码头的复杂就在于其背后有海量数据,按照业内人士的话来说,传统人工码头与自动化码头的技术对比就好像一个人自抛自接3个乒乓球与自抛自接30个乒乓球,两者的难度不是一个等级。洋山港四期的成功运行,标志着中国港口行业在运营模式和技术应用上实现了重大变革。7年后,其自动化水平又不断迭代升级,人均劳动生产率为传统码头的两倍,成为全球能效最高的自动化码头。
根据统计,整个洋山港前后四期建设工程一共投资700亿人民币,三分之二用于填海,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项目单位自有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上海港的国际地位,还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它通过近百条国际航线连接全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此外,港口的建设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2024年,洋山深水港码头进出国际航行集装箱船舶近9000艘次,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超2600万标准箱,创下新的历史纪录,占整个上海港五成以上。超过了美国排行前二的洛杉矶港与长滩港集装箱吞吐量之和,还多出600万标准箱。
洋山港里隶属于上港集团,初步核算,上港集团2024年实现净利润146亿元,比2023年增长了10.6%,业绩吊打国内所有同行,这其中,洋山港的贡献超过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