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周边国家的“站队”游戏
2023年,美国开始忙着在中国周边搞动作,拉拢那些跟中国接壤的国家,手段上也没啥花哨的,就是老一套——军事援助加上经济合作,直接拿好处砸过去,跟这些国家套近乎。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这些国家拉到自己这边,攒出一股能给中国添堵的势力。

1月,美国国务卿跑去印度开会,跟印度外长聊得不亦乐乎,紧接着2月,国防部官员又飞去新德里,带着一堆军事合作的草案。越南那边也不消停,4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亲自带队访问河内,带着一堆海军合作计划,5月合同就签下来了。
菲律宾这边稍微慢了点,但到了6月,美国大使带着援助支票和船队的消息一公布,菲律宾这边立马表态要跟美国多走动走动。除了这些双边会面,美国还不忘搞点多边动作,3月拉着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开了个“四方安全对话”的会,地点选在印度,议题直指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动向。到了7月,美国又跟东盟几个国家开了个经济论坛,许了一堆投资承诺,表面上是谈生意,实际上就是在试探谁愿意站队。

效果也挺明显,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氛围眼看着就变了味。印度跟美国走得近了之后,边境上跟中国的摩擦就没停过,2023年上半年,光是公开报道的边境对峙就多了三次。越南拿到美国装备后,在南海的巡逻次数翻了倍,6月还跟菲律宾一块儿搞了个小规模的联合巡航,地点离中国控制的岛礁不远。菲律宾这边更直接,7月演习刚结束,菲律宾总统就在记者会上说要跟美国深化军事合作,还点了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说是“威胁区域稳定”。
海上演习:紧张气氛的“催化剂”
2023年,美国在中国周边海域的军事演习明显多了起来,从东海到南海,美军舰队的影子几乎没断过。年初的时候,东海就热闹了一把,美国派出一支驱逐舰编队,跟日本海上自卫队一块儿搞了个为期五天的演习,演练内容是反舰导弹防御和舰队协同机动。

3月,美国又把目光转向南海,拉着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军舰,在距离中国海南岛不远的海域搞了一次联合演习,这次演习持续了整整一周,涉及反潜作战和海上补给,规模比年初那次还大。到了下半年,演习的频率和强度更是上了个台阶。
7月,美国第七舰队的“罗纳德·里根”号航母战斗群直接开进南海,带着两艘驱逐舰、一艘巡洋舰,还有澳大利亚的一艘护卫舰,演练起了“海上封锁”的科目。整整十天的时间,舰队在南海绕着圈跑,模拟如何切断海上通道,目标直指中国的海上运输线。

9月,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军舰又凑到一块儿,在东海搞了场“多国联合行动”,演练内容包括舰队防空和电子对抗,美国还出动了一架P-8A反潜巡逻机全程盯着。这次演习刚结束没多久,10月美国又在南海组织了一次更大规模的行动,除了日本和澳大利亚,菲律宾也掺和进来,派了两艘巡逻舰跟着跑。
演习地点选在南沙群岛附近,舰队跑了三天三夜,演练了从侦察到火力打击的全流程,重点是怎么快速锁定目标。这一系列动作下来,美军舰队几乎把中国周边海域跑了个遍,每次演习的时间、地点和科目都挑得很有讲究,摆明了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
考沙尔的声音:战争胜负的“隐藏密码”
就在中美海上较劲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2023年10月,英国议员考沙尔站出来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他在文章里扔出一个观点:如果中美在太平洋打起来,决定谁赢谁输的,不是导弹有多狠,也不是航母有多少,而是数据和态势感知能力。

他用挺接地气的说法点题:“海上目标都在跑,谁会傻乎乎停那儿等着挨炸?”这话一出,立马在军事圈炸开了锅。考沙尔接着细细拆解,精准打击海上移动目标不是靠蛮力,而是得靠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先得定位目标在哪儿,再得死死锁住它,最后还得干扰对方的电子设备,别让自己暴露位置,每一步都得环环相扣。
考沙尔还举了些例子佐证。比方说,美国海军靠着全球铺开的卫星网和无人侦察机,能实时盯着太平洋上每一艘船的动向,2023年7月那次南海演习里,美军就用上了最新的“全球鹰”无人机,飞了整整48小时,把演习海域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中国这边也不含糊,东风-26导弹虽然射程远、威力大,但要打中几百公里外跑来跑去的航母,得靠北斗卫星系统和海上的雷达站配合,2023年上半年,中国就在东海搞了一次导弹试射,成功命中了一个移动靶船,用的就是这套系统。考沙尔点出,这些技术活儿才是关键,光堆导弹和航母的数量,压根不够看。
10月中旬,英国《卫报》全文转载,标题直接用了考沙尔的原话:“海上目标都在动”。没过几天,美国《防务新闻》跟进报道,提到了美军在2023年加大了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投入,专门用来提升战场实时监控能力。
技术博弈:从“炸鱼”到“打靶”
考沙尔的分析一针见血,海上作战里导弹再厉害,打不中也就是白白“炸鱼”,这话糙是糙了点,但道理摆在那儿。拿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来说,2023年上半年,东风-26在东海的一次试射就亮过相,射程能覆盖几千公里,威力够把航母炸个底朝天,可要真打中高速跑的航母,光靠导弹本身可不行。

那次试射,中国动用了北斗卫星系统盯着靶船的位置,海上的雷达站全程盯着目标的移动轨迹,还有无人机在天上飞了好几个小时,把数据实时传回来,最终导弹一发命中,把靶船炸得稀烂。这套侦察网从头到尾没掉链子,硬是把“炸鱼”变成了精准“打靶”。2023年下半年,中国海军又在黄海搞了一次类似的演练,这次是东风-21D上场,目标还是移动靶船,结果一样干净利落,命中率没得挑。
美国那边也没闲着,手里的技术牌一点不比中国少。2023年7月,南海那次“海上封锁”演习,美国出动了“全球鹰”无人机,这家伙在天上飞了整整两天两夜,把演习海域里每艘船的动向看得清清楚楚。地面上,美国靠着遍布全球的侦察卫星网,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哪艘船跑哪儿了都逃不过眼睛。

演习里,美军还拉上了日本的情报支持,日本的侦察机飞出去跑了一圈,把数据共享给了美国舰队,连盟友的船都算上了,硬是拼出一张实时动态图。到了10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又搞了一次演练,这次直接用上了最新的Link-16数据链,把舰队、飞机、卫星的数据全串起来,锁定目标的时间从原来的几分钟缩到了几十秒。演练结束,美国防部还放出风,说这套系统以后要推广到所有航母战斗群。
和平底线:核阴影下的理性选择
中美要是真打起来,后果谁都不敢掉以轻心,两边都是核大国,擦枪走火就能炸出全球大祸。2023年,中国这边反复把话撂在明面上,军队的任务就是保家卫国,主力都扎在国内和周边的防御上。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了三天,定调全年要抓经济、稳发展,压根没提对外扩张的事儿。

3月,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又把这话说了一遍,军队部署重点是领土完整和周边安全,没兴趣也没必要跑去美国本土搞什么侵略。到了7月,外交部在一次发布会上直接点题,中方不搞军事冒险,愿意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这话从头到尾没变过。 年底的外交部年终记者会上,发言人又把和平发展的调子唱了一遍,说中国更想把精力花在经济上,改善老百姓生活才是头等大事。
核阴影这东西,谁都清楚意味着啥。中美两边加起来,手里的核弹头够把地球炸好几遍。2023年,美国那边也没提过要动核武,7月国防部报告里还特意说,核力量是“最后手段”,平时压根不考虑。

中国的核政策更直接,早就定死了“不首先使用”,2023年10月,国防白皮书又把这句重申了一遍。两边在这点上都挺克制,年初到年底,官方表态里没一次提到核对抗。7月中美舰队在南海对峙那几天,双方都开了雷达锁定了对方,但火控系统全程没开,演习也好、巡航也罢,谁也没敢真往核战争那条路上迈。
参考资料:[1]马斌.黄海军演与中美战略博弈[J].学习月刊,2010(17):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