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是一场必须让祖祖辈辈中国人都铭记的卫国战争。
在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四川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来地处后方并非战火前线的四川人可以享受相对的和平,但是却有很多四川百姓义无反顾的送儿子出川抗日。
据历史资料记载,四川一省征兵的数额,不论配额与实征人数都位居全国各省第一,四川一省动员的总兵力约占当时全国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五位抗日士兵中就有一位四川籍士兵。据保守估算,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四川至少出兵约340万人,有大约64万名四川籍士兵在抗日前线伤亡,四川省的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都位居全国各省第一,所以当时军队中有“无川不成军”的美誉。
四川抗日爱国军阀刘湘将军更是亲自率军到抗战前线指挥作战,后来刘湘在前线吐血发病身亡,临终前更是留下遗言:抗战到底,矢志不渝,日寇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川军抗日爱国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让人泪目的莫过于川军抗日军官王建堂临出川前,其父王者成给他送去的“死”字旗。
1937年王建堂率军出川抗日,临行前,他的父亲王者成派人给他送来一面粗布做成的“死”字旗,这面旗子的这中间写着一个硕大的死字,两边各有几行小字,旗子的右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旗子的左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虽然至今战争的硝烟逐渐远去,但“死”字旗至今读来依旧能让每个中国人热血沸腾,它见证了中华儿女心中亘古不变的爱国情怀。
又有多少人看完这一句“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的话都不禁泪目,哪个当父母的不希望子女健康长寿,但是国难当头,老父亲不希望儿子尽孝,却希望儿子为国捐躯,这份爱国情怀岂能不让人泪目?下面就来说说抗日英雄王建堂的事迹和最后的结局。
王建堂字家林,1912年出生于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当时称之为曲山场,属安县管辖),王建堂青年时期学业有成后,就一直在家乡曲山镇当小学老师,并在此期间结婚,还生育了一个女儿。
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情绪空前高涨,当时血气方刚的王建堂就是十分痛恨日寇侵我国土,王建堂当时经常与一些同乡青年谈论时政,对日寇侵占河山义愤填膺,并表现出“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态度。
就这样王建堂就邀约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商量着报国从军,后来经过朋友之间的发动和宣传,竟有170多人愿意跟随王建堂从军报国,这些人中有学生、社会青年、小商小贩以及农村壮劳力,经过一番筹备之后,众人公推王建堂为首领,并把队伍定名为“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由王建堂报呈安县政府申请出征抗日。
当时的安县县长成云章被他们所感动,当即批准了他们的请求,把他们安置在“大安游艺场”(今安昌公园)内,并立即向上级汇报,与军队取得联系准备接收王建堂等人。
1937年冬天,安县社会各界在县城公园口的“大安游艺场”召开欢送出征大会,热情的欢送王建堂等170余人出川抗日,在欢送会即将结束之际,王建堂的父亲王者成托人给王建堂送来了一个包裹。
包裹中就是粗布制成的“死”字旗,县长成云章看完这面“死”字旗之后感动的热泪盈眶,成云章含泪把“死”字旗授予了王建堂。
王建堂的父亲王者成是一个小商人,但为人极为正派,嫉恶如仇,他也是川西北著名的川剧四大票友之一,闲暇之余就喜欢表演川剧,经常在剧中扮演文天祥和岳飞这些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当时人称其为“者大爷”。
因此王者成是一位拥有极高爱国情怀的人,他得知儿子王建堂出川抗日报国后,虽然对儿子万分不舍,但是他却更希望儿子能保家卫国,为国家存亡出力,所以他最后没敢来送儿子,他不敢接受与儿子的生离死别,可他还是托人给儿子送来了一面“死”字旗。
王建堂带着队伍参加了三个月的训练之后,就被编入国军第二十九集团军野战补充二团,由于王建堂带了170余人参战,他被国军任命为见习排长。1938年初春,王建堂就带着战友们出川到前线抗日。
此后王建堂在军队中多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鄂西会战、大洪山保卫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打下了很多艰难的硬仗,并负伤四次。
第一次负伤是在王建堂成为副连长时,当时他主管全连的后勤军需,有一次发完军饷,有一枚银元因缺损而没有发出去,王建堂觉得这个钱虽然没用,但是扔了可惜,就留在手里日常把玩。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王建堂率领敢死队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由于日寇的炮火密集,王建堂身边的很多战友都倒了下去,王建堂看着倒地的战友就杀红了眼,他拼命带头冲锋,突然右腹部传来一阵剧痛,王建堂知道自己中弹了,但他顾不上疼痛,反而更加英勇的继续带头冲锋。
在战斗结束后,王建堂才发现上衣右下口袋有一个弹孔,他伸手摸进去时,发现棉衣已经被打穿,于是赶紧叫来医务人员帮自己查看,医务人员解开他衣服之后才发现,一颗子弹正好打在他兜里装得那枚残缺的银元上面,银元受子弹冲击镶嵌到了右腹部的肉里面。也多亏了这枚银元替王建堂挡了这颗子弹,否则他不死也得重伤。
王建堂没有因此退缩,他拿着父亲给的“死”字旗擦了擦血,就让医护人员进行了简单包扎,随即又投入到了战斗中。
第二次负伤是1938年盛夏,王建堂所部第二十九集团军要占领马鞍山阵地,王建堂最先率领连队向马鞍山脊出发,途中王建堂打头带队,他刚登上山脊后,另一边突然冒出三名日本士兵,这三个日本士兵齐齐用刺刀向王建堂刺来。
跟在王建堂后面的战友是机枪手山东人范大个,他眼看王建堂要被日军刺死,虽然手里握着机枪,但由于王建堂挡在身前,他不敢开枪怕误伤到王建堂,情急之下他使出一招扫堂腿,一脚把王建堂向右踢倒,王建堂随即就被范大个踢的从山坡上轱辘了下去。
范大个这一踢,王建堂往右摔倒,正好避过了左面两名日军刺来的刺刀,而右面那名日军刺刀本来是刺向王建堂心口,由于他向右摔倒,刺刀也偏离了心口方向,只刺到了王建堂的肋骨,因此王建堂捡回一条命。在王建堂摔倒后,没有他的阻挡,范大个立刻开机枪扫射,三名日军当场就飘回了日本老家。
虽然王建堂没有受到致命伤害,但是刺刀刺入肋骨也很厉害,当即他就重伤倒地,他的战友们用“死”字旗帮他包裹伤口止血,随即将他送往战地医院救护。
王建堂第三次负伤是在1943年10月上旬,当时常(德)桃(源)会战打响,王建堂负责率领连队在洞庭湖上伏击日寇,在夜里日寇果然乘坐汽艇经过王建堂的伏击区域,王建堂立刻率军对日寇开枪。
进过一夜激战在第二天清晨,虽然王建堂再次负伤,但他却带领连队全歼了日寇,还缴获了日寇三艘汽艇,并在汽艇上发现了日军作战规划和战略图,得到了很有价值的情报,因此国军最高长官部授予王建堂甲级勋章一枚。
但是这一次王建堂负伤却再也没能用“死”字旗擦血了,原来“死”字旗跟随王建堂历经多次战斗已经在战场上遗失了。我们现代后人所看到的“死”字旗,是上世纪80年代,根据王建堂的回忆所复制而来。
王建堂第四次负伤是在夜袭茶陵的战斗中,王建堂当时奉命组织带领敢死队攻占日军控制的茶陵县城,王建堂带着数十名敢死队员沿着茶陵县东南门攀城而上,突然袭击了守城日军。
日军被突袭的措手不及,死伤大半,随即剩余日军一面负隅顽抗,一面向上级求援,随即日军援军赶到反来夺城,国军也增援给王建堂一个连队,双方激战一个昼夜,最终王建堂看日军援军越来越多决定撤退。
王建堂有序的指挥部队撤退,这次战斗虽然没能拿下茶陵县城,但是却造成日伪军伤亡百余人,而王建堂所部无人战死,仅有王建堂与两名战士受轻伤。
由于这次战斗中王建堂机智勇敢指挥有方,没有造成战士过多伤亡,因此国军最高长官部再次嘉奖给王建堂一枚甲级勋章。
这就是王建堂的四次负伤,他在抗日战争中多次担任敢死队的任务,参加了大小战斗数十次,一直在火线上与日寇拼杀,多次立功受奖,虽然最后他遗失了“死”字旗,但他完美实现了“伤时拭血”的誓言。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建堂跟部队回到四川,后来在1949年12月时,王建堂随所在部队参与了成都起义。1950年时,思乡回家心切的王建堂主动要求退役回归家乡,就这样王建堂卸甲还乡回到了老家曲山。
可是当王建堂回到老家后,他才发现早已妻离子散,原来他参军报国后,由于常年在火线上与日寇浴血奋战,他的父母妻女始终得不到他的消息,善良的王者成眼看着儿媳独自抚养孙女艰难,因此主动劝儿媳改嫁,就这样在王者成的劝说下,王建堂的妻子不得已带着女儿回了娘家改嫁,从此杳无音讯。
王建堂本想从新娶妻生子从头再来,可是由于他曾经的国军身份,让他在那个年代备受歧视,他甚至被人称为残渣余孽,每逢运动时期,他必定成为批斗对象,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何谈从新娶妻生子。
为了生存王建堂做过杂工、劳工甚至搬尸工,四处打零工,勉强维生,更别谈再娶妻生子了。尤其是在特殊的那十年期间,王建堂更是被各种批斗。
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王建堂的生活才逐渐好转,1980年在国家的关怀下,王建堂恢复了名声,并被认定为社会救济孤寡老人,得到了政府救济,1981年王建堂被确认为抗日战争做出过贡献,特聘为北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他这才有了一份退休工资,加上救济金他每月共能领到20元钱,这才使得他有了一份养老保障。
不过即便如此,王建堂晚年无儿无女还没有老伴,他依然生活在孤苦无依中,只能靠微薄的收入勉强生活,1992年时,王建堂在孤苦贫困中去世,享年80岁。
对于王建堂晚年凄惨生活的事情,其实是值得我们后人反思对待英雄的态度,在人生壮年之时,王建堂以身许国,把自己的热血和青春贡献给了拯救国家存亡之中,但是在战后的和平岁月中,王建堂却因某些因素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这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反思。
我们后人更应该学会善待英雄,只有善待英雄,才能在我们国家的存亡之际涌现出更多的英雄来,绝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英雄并不是生来无所畏惧,只是他们选择了勇敢坚强!
王老英雄是抗日楷模,为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