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如晦、房玄龄都不怎么劝谏唐太宗,只有魏征喜欢劝谏唐太宗?

琅琊左史 2025-01-09 15:25:07

设官分职,各有所司。

房杜二人不是不劝谏,是相比于魏征,工作重点不在劝谏上。

房玄龄任职中书令,是首席宰相,杜如晦任职尚书右仆射,算是次相。

因为李世民当过尚书令,所以自李世民之后尚书令一职空缺,尚书右仆射实领尚书省事。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个掌管中书省,一个掌管尚书省,两人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

两人就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再加上一个长孙无忌,大唐帝国的军政大事,实际上由他们几个人决定。

因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故有“房谋杜断”的称号。

房杜两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两人主要精力是参赞国务,处理朝政,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到劝谏上。

魏征在玄武门之变后投向了李世民,被李世民任命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主责就是掌议论,负责对皇帝进行劝谏,这个岗位正好符合魏征刚正不阿的性格。

魏征对李世民进行劝谏算是职责所在。

之后魏征不再任谏议大夫,改任尚书左丞,又改任秘书监,最后升任门下侍中(门下省长官),位居宰相。

门下省掌封驳,如果中书省起草的皇帝召令不合理,门下省可以驳回重新起草。

魏征任职门下侍中,算是恰如其分,这也能看出李世民识人用人之能。

魏征自任职谏议大夫养成的直言不讳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成为李世民当之无愧的一面镜子。

史载,魏征“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真是把劝谏这活发挥到了极致。

魏征劝谏可不是博直名瞎劝谏,而是立足国政,对李世民进行劝谏。

魏征劝谏李世民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薄赋敛,轻租税”,要“息末敦本”,要“宽仁治天下”。

这些劝谏有理有据,于国于民大有裨益,像李世民这种明君岂有不听之理。

李世民从善如流,和魏征君臣相宜,也成了历史上一段佳话。

总之,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三人,分别担任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长官,他们各自的工作重点不同。

房玄龄掌管政务决策,杜如晦掌管政务执行,魏征掌管监察劝谏。

三人算是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虽然魏征以劝谏见长,但政务能力也在线,也可以参与国务。

同理,房玄龄和杜如晦也不可能一点都不劝谏,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毅然上书劝谏李世民,言征伐高句丽的得失。

这些宰相,辅佐李世民处理政务的同时,也会规劝李世民规避失误,这算是职责所在。

如果一个宰相只知道处理政务不敢劝谏君王,那也成为不了历史名相。

0 阅读:99

评论列表

夜醉美

夜醉美

6
2025-01-12 01:35

有一种说法就是李二房杜长孙等几个心腹会开个小会然后把所得结果意见放到朝堂上一起讨论!这个时候魏就是最活跃那个[呲牙笑][呲牙笑]

用户17xxx44

用户17xxx44

4
2025-01-12 10:06

在其位谋其政

曾鹏

曾鹏

3
2025-01-10 08:05

魏征是御史台一哥,除了检察百官还有一个功能是监督皇帝施政。

爱无能

爱无能

2
2025-01-12 16:03

因为房杜两人,本身就是马屁精,能力有一点但不多,这就是他们能善终的原因。房玄龄此人非常聪明,也有大才,但是不施展,天天研究李世民,研究逢迎之道,唯唯诺诺的苟活一生。当然我也能理解,因为李世民此人,过于阴狠,如果展现过高的能力,就是取死之道。

琅琊左史

琅琊左史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