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苏州城市景观。
随着DeepSeek横空出世,“杭州六小龙”引发广泛关注。其始于高科技,但落点却不止于科技,人们纷纷发问:“六小龙”为何扎堆涌现在杭州?是杭州有什么样的特殊土壤?进而又问,中国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土壤是否可以复制?
答案是肯定的。在杭州百公里之外,同样是长三角经济带上,还有一个苏州,就有着不逊色于杭州的“智造”实力。只不过,苏州的低调让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忽视了这个制造大市。
“新势力”汇聚,苏州企业“秀肌肉”
就在“杭州六小龙”引发热议的同时,苏州正在筹办一个“智造”盛会。
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于2月14日在苏州举行。上千名相关领域代表汇聚苏州,会场内外有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无人系统、AI大模型互动虚拟产品等众多顶尖的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成品亮相,堪称苏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秀肌肉”。
不秀不知道,外界这才意识到,原来苏州这个江苏的地级市,也正有“人工智能+”顶尖企业批量涌现。
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中,除了生物科技等类别的企业外,仅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苏州就有7家上榜:思必驰、镁伽科技、天瞳威视、智慧芽、企查查、追觅、云学堂。而在这个名单之外,一些问答平台上,有网友也总结出了苏州具有代表性的“新势力”:魔门塔,思必驰,科沃斯,追觅,汇川动力等。
两个名单侧重点不同,但上榜的“新势力”都“不水”,在科技圈大名鼎鼎。只不过,之前人们多未意识到它们是苏州企业。

▲活动现场,机器人正在进行展示。
苏州看起来如此低调。但实际上,苏州早已是江苏、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一座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根据《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苏州在全国排名第五。而且是前五城市中,优势人工智能企业比例唯一超过60%的技术创新之城,也是智能应用位列全国前三的应用创新之城。
换个维度,从算力看,根据《2023-2024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苏州也是跻身前五的唯一的地级城市。“东数西算”工程长三角枢纽两个调度中心,其中一个就在苏州吴江,作为国家算力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苏州为长三角和全国提供算力支持。
2019年,中国决定有序开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全国一共有18个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2021年3月,苏州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并于2024年10月成功获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导区,是江苏唯一获科技部、工信部两部门同时战略部署的城市。
从硬数字看: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近700家。其中,上市企业32家、全球独角兽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7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100家,构建了从科创型中小企业到行业龙头的完整企业梯度体系,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需要指出的是,跟杭州,深圳比,苏州的数字里并不包括任何一家互联网巨头的营收。在资本市场上,科创板苏州上市公司数量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时至今日,从基础层到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苏州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基本做到全产业链覆盖。在区域上,则是十大板块正加速形成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十全十美”发展格局。像苏州这样,以地级市的人工智能产业实力力压经济强省,这样的案例绝无仅有。

工业AI之都,全球智能制造试验场
当下的中国,围绕AI的城市比拼千帆相竞,但城市之间的诉求与定位又各有特色。比如,北京要建设“AI原生城市”,上海要从“魔都”转型“模都”,杭州2019年就提出打造“AI高地”,现在又开始谋划“中国算谷”,深圳是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而苏州却又有不同,其人工智能产业的根是制造业,目标则是“智造”。
“智造”是近年来的产业热点,但对苏州却并非泛泛之词。甚至可以说,放眼全国,鲜有城市比苏州更有底气把“智造”放到如此之重的位置。
因为苏州是我国第一大工业城市。2021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68万亿元,超越北京、上海,现已累计有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一事实决定了苏州在AI发展上最大的优势就是AI赋能制造业,其方向只能是“智造”。而“智造”也是苏州制造业企业的内部动力以及周边产业发展AI的外部动力。这也使得苏州相较于其他城市,形成了更完整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
如果讨论这些“新势力”产生的土壤,强大的制造业就是苏州AI发展最肥沃的土壤。苏州正在从“制造大市”向“智造枢纽”蜕变,也正在成为未来的“工业AI之都”。而当下,苏州就是“AI+制造”的创新试验区,全球智能制造试验场。
比如,苏州的亨通集团,其并非AI企业,但它却是全球光通信行业首座“灯塔工厂”。“灯塔工厂”项目由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合作开展遴选,代表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172家企业荣获此称号,苏州独占七家。而亨通这家从1998年就开始启动数字化转型的民营企业,只是“苏州智造”的一个缩影。

何以苏州,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度
苏州成为“智造之都”与其制造业基础深刻相关,但仍有值得其他地域借鉴的共性。
比如,如何摆正政府与科技创新的关系。苏州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握住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度。
一方面,多年来苏州一直在着力打造亲清的营商环境,长期位居国内城市营商环境评估排名的前列,使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但基于制造业之“重”的现实,苏州对科技创新又保持了强大的政府支持力度。苏州2023年度科研经费支出高达1055亿,不但总额超过国内不少头部城市,4.28%的GDP占比也高于很多地方。
2月10日,苏州刚刚审议通过了《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一次性提出14项具体措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引进人才,则提出了9项针对性政策举措。目前,苏州是仅次于深圳的中国第二大“移民”城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人文软环境,这也是苏州与杭州的共性。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曾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早在600年前,苏州就已经有一次围绕纺织制造业的华丽转身,史称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州活跃的东林学派也大力提倡“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带头挑战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领风气之先。今天的苏州在科技创新上依旧先锋,但同时又保有世界级的古城区,“摒牢”24米天际线40年不破防,经世致用的人文传统与务实惟新的实践思维一以贯之。
归根结底,在苏州,所有的这一切成就既离不开地方政府在坚实产业基础、多元创新生态、政府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成果转化等多个层面所付出的积极努力,也离不开企业家和每个苏州人的贡献。
事实上,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持续几十年的提倡下,科技创新的种子早已深种人心,现在已经到了肆意成长乃至收获的季节。而放眼苏杭之外,和苏杭类似的科技创新土壤绝不止一两处,遍地开花才是大趋势。
撰稿 / 信海光(专栏作家)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