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成都47元,火车票“骨折价”背后是双赢|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评论5 2025-02-14 06:31:36
在非热门时段、线路上释放低价票,既能减少座位空置率,又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北京到成都的K4219次,最低票价仅需47元。图/12306App 新京报社论 北京到成都的火车票,只要47元? 据报道,近日的春运返程潮中,铁路部门推出的一大波超低折扣车票引发广泛关注。社交平台涌现的多张购票截图显示,部分返程普速列车票价出现“跳水式”下调。针对这一现象,12306客服回应称,此举是铁路部门基于春运客流波动实施的动态调价策略。 这已经不是超低折扣火车票首次出现在春运中,相信也不是最后一次,“骨折价”火车票在以“繁忙”为标签的春运中出现,说明铁路部门近年推行的动态票价机制正趋于成熟。 票价市场化机制的常态化,不仅有助于提高铁路部门的运营效率,也为广大旅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背后是一种双赢。可以预料,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类似精细化运营案例,未来会更频繁地出现在铁路部门日常运营中。 在以往,为了确保公共交通的普遍可负担性,为了更多服务低收入群体和偏远地区居民,火车票价往往被固定在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上。时至今日,铁路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仍旧承担着满足公众出行需求的重要社会责任,火车票定价依然要维持高于机票的稳定性。 比如,春运中,尽管运力非常紧张,火车票并未出现大幅涨价。但随着市场和技术的进步,火车票的定价机制也出现了更大的腾挪空间,已经可以实现更多的“双赢”。 固定票价机制逐渐被打破,动态票价机制被引入,市场化定价的适用边界不断被拓展。铁路部门通过大数据监测客流潮汐,在非热门时段、线路上释放低价票,既能减少座位空置率,又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在普通的大市场上,类似“骨折价”这种大幅度的价格波动,可能会引发围绕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质疑,但客运市场有其经济学上的特殊性。 铁路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每列火车的运营成本并不随乘客数量的增加而大幅上升,这就使得铁路部门可以在非高峰时段通过低价票吸引更多的乘客,分摊固定成本。与其让座位空置,不如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促进盈亏平衡。春运中的“骨折价”火车票即由此而来。 推出“骨折价”火车票,也是铁路部门通过价格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比如冷门时段、长途车、慢车往往会推出更低折扣的票价,这些车次虽然在舒适度上较差,却更能满足价格敏感消费群体的需求。低价票能够极大降低他们的出行成本,同时也使市场运力得到更均衡配置。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骨折价”火车票的出现是一种市场化探索,但铁路部门的整体增收其实有限,多数乘客也不会因此刻意选择凌晨出行。“骨折价”火车票的更多意义在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定向满足了部分特别需要低价火车票的价格敏感消费者,他们可能是原来的绿皮车乘客,也可能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 近年来,随着高铁的大发展,人们的出行效率越来越高,但相应的总成本也在提升,绿皮车与低价票的选择也越来越少,铁路部门通过多种手段提升低价票总增量的做法值得赞赏。 春节期间,有媒体报道一位在郑州火车站候车的中年男子上了热搜:55岁王大哥背上年货乘坐无座23小时的火车去福州打工,随身带着不锈钢盆喝水,“能省一分是一分”。 像这些对价格高度敏感的普通建设者,携带几十斤的行李,经历几十小时的无座车程是家常便饭,他们的需求也理应得到更多呼应。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付春愔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