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战场,硝烟散尽,留下的是什么?是荣誉?是伤痛?还是更多更复杂的东西?想想看,那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他们该怎么评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老山战役,那真是刀尖上跳舞,子弹不长眼,战士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可战后评功奖章,这活儿比打仗还难!为啥?指标就那么多,可英雄却太多啦!这就像分蛋糕,蛋糕就那么大,可想要吃的人却太多了,咋分才公平?
你想啊,在那个年代,评上个三等功,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儿!对农村娃来说,那就是一张“农转非”的通行证,能彻底改变命运!所以,大家伙都铆足了劲儿,拼命冲锋陷阵,那可不是为了虚名,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未来。有个顺口溜说的好:“争一争管半生,此时不争何时争?”这可是真金白银的诱惑啊!
那阵子,有个部队在蓝剑-B行动中,几个小时就干掉了好多敌人,自己却伤亡不少。这仗打得漂亮,可一到评功,头都大了!谁是一等功?谁是二等功?谁又是三等功?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你说这公平吗?用命换来的功劳,最后却要靠着一张纸来衡量!
有个战士,一枪一个,干掉了敌人的机枪点,按理说,一等功妥妥的。可这小伙子回头一看,好几个战友牺牲了,他愣是把自己的功劳让出去了。 他说:“我还活着,不能跟他们一样!”还有个战士,腿都炸伤了,还坚持完成任务,评功的时候,他却不好意思地摆手:“我受伤了,没牺牲,不该拿功劳。”你说这让人咋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了民主评功,让大家伙自己投票。结果呢?大部分人都把票投给了牺牲的烈士和受伤的战友,自己却不愿意要。 一个新兵蛋子,看着名单,眼睛都红了:“我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英雄,从来不在乎有没有勋章。”
但问题是,让功是个人行为,评功可是组织行为。有些部队就专门搞了个战评教育,政委的发言,到现在我还记得:“让功是个人行为,评功是组织行为。条件一样,干部让战士,城里兵让农村兵,活着的让牺牲的。”这番话,一下子就理清了思路。
那时候,有个团,好多排长在战场上立功受奖,火线提干。他们完全可以评个一等功,可他们却主动让功,把名额留给了战士。你说,这才是真正的军人风范! 最后,这个团的评功,成了全军的模范,没一人有怨言。战后,全团官兵去烈士陵园祭奠,每个人心里都默念一句:“这场仗,我们赢了,但你们才是最大的功臣。”
和平年代,评功奖章更讲究的是实打实的本事。现在可不是论资排辈的年代了,训练成绩、比武排名、理论考核,统统都量化考核。还有个“四优先四不评”规则,任务完成得好,优先;敢于创新,优先;训练比武强,优先;关键时刻顶得上,优先。反之,平时混日子,关键时刻掉链子,那就别想了!
现在评功,是真本事说话,让戴的人心里踏实,没评上的也服气。军功,不只是荣誉,更是对“和平年代也要枕戈待旦”最好的注解。这才是真正的军人精神!老山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那些英雄们,那些故事,永远值得我们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