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邻居家做客,听到她抱怨自己的孩子上学后脾气变了,变得不说话、爱哭、无理取闹.....
仔细听才知道,因为开学后,孩子的学习状态没有及时调整,她每天都会唠叨那么几句:
“今天上课怎么样?好好听课了吗?”
“作业写多少了,还不赶紧去写!”
“你啊,再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废了,我还指望什么”
......
最后,在一声声的唠叨中,孩子突然爆发情绪,崩溃大哭,鞋都没换就躲进了房间,怎么叫都不出门。
后来,还是在班主任的嘴里得知,孩子开学后情绪就一直不对劲,闷闷不乐,带他去做心理测评,发现出现了抑郁情绪......
邻居哭着跟我说:“现在回想起来,好像以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每次都是问学习、问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更没察觉到孩子的心理变化。”
听完邻居的哭诉,我安慰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模式,孩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后来,我翻看资料查找我国青少年患抑郁症情况,看完数据着实吓了一跳。
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研究显示: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难怪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会在演讲上大声疾呼:真的要救救孩子!
在当今这个孩子不愁吃穿的时代,孩子的精神抚养远大于物质养育。
新时代父母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唯成绩论”的父母,你不知道
孩子在心里杀死自己多少次
心理学专家陈默教授说过:
“父母在孩子的哪件事上,心很重很重,孩子早晚在这件事上会有麻烦出来的。”
父母若一味地关注成绩,忽视了孩子日常的心理健康状况,孩子大概率会因压力过大而在学习上翻车。
前段时间,在网上刷到某博主的一条微博。
一个13岁的女孩在和妈妈发生争吵后,从17楼一跃而下。
争吵的原因是,妈妈面对女孩单元测试的失误,一路上都在指责她。
女孩看着周围同学投来异样的眼光,恳请妈妈别说了。
回到家后,女孩第一次和妈妈大声吼起来,把这么多年积累在心中的压抑和憋屈全部喊了出来。
妈妈给了女儿一耳光后,摔门而去,等她再回来时就只能抱着女儿冰冷的尸体痛哭。
女孩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你赢了,我把命还给你。”
从街坊邻居口中得知,女孩从三岁就开始被妈妈带着上各种辅导班,英语、数学、体能、主持、钢琴……
课补了不少,效果却不明显,女孩成绩反而越来越差。
这场悲剧给所有父母提了一个醒:
在学习上偏执地对孩子有着过高期望,压垮的是孩子的未来,毁掉的是一个家庭。
心理学教授王国峰说过:
“能发现孩子正面动机的父母,他的孩子活在阳光下;总看见孩子负面动机的父母,他的孩子将活在阴影里。”
而让孩子成长为沐浴着阳光,主根粗壮大树的秘诀就在于—父母做好孩子的引路人,鼓励孩子扩大社交,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热爱。
父母做好“三多三少”
孩子才能一路向阳
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高三女孩钟华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钟华确诊抑郁症后,爸爸将病情告诉了妈妈,问她:“现在钟华病了,你看怎么办?”
她的妈妈说:“那就休学吧。”
钟华在纪录片中坦言:
是妈妈的那句话救了她的命,如果她的妈妈像其他家长那样说她矫情,她可能当时就从窗户上跳下去了。
孩子患上抑郁症后,家人的理解就是他们在黑暗中挣扎下的一束光,是将他们从阴霾中拉出来的救命绳。
正如心理学家曾奇峰所说:
“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为他们提供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健康的土壤,产出丰硕的果实;积极的家庭氛围,造就乐观的孩子。
教育路上,父母做好“三多三少”,才能养出一个温暖、快乐、心理健康的孩子。
01
多点认可,少些责备
《人民日报》曾发文警醒千万父母: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没有什么资源,没有太多文化,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那你就多鼓励他,认可他,多表扬他,理解他,多支持他。
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强行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这3句激励孩子的良言妙语,你一定要知道:
1、“孩子,你可以的,自信是你最大的财富,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
2、“孩子,你不要害怕,你的努力和坚持会助你达成目标。”
3、“孩子,你可以自己做决定,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难题,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02多点理解 ,少些控制
作家黑塞说:
“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一个咄咄逼人的父母,教不出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孩子。
一个以爱之名控制孩子的父母,教不出敢于冒险,落落大方的孩子。
想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有以下3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高接纳性”:父母要无条件接纳孩子所有情绪,包容并引导孩子消解负面情绪。
2、“高反馈性”:父母要对孩子情绪给予共情并有所回应,理解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
3、“高预测性”:父母要未雨绸缪,提前教会孩子和情绪和平相处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绪左右。
03
多点陪伴,少些敷衍
现在的孩子玩伴很少,多和电子产品为伍,因此父母的陪伴就显得尤为珍贵。
就像一位校长送给家长的这段话:
“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着。教育需要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让孩子成为主角,倾听孩子的声音。”
陪伴的方式和质量决定着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
父母用心陪伴出来的孩子,亲子关系融洽,与人沟通顺畅,表达能力生动,内心积极阳光。
愿所有父母都能明白:
孩子的心理抚养离不开你每一次用心的陪伴、及时的赞美、必要的鼓励和温柔的安慰。
愿所有孩子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活的轻松且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