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位农民模样的人拜访萧劲光,萧惊讶道:你不是已经死了吗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2025-02-07 18:35:54

1977年,于北京,海军总司令员萧劲光大将结束一日繁忙后稍作休息,他摘下帽,闭目以养神。

报告,一名退伍军人,姓名陈兴发,前来拜访您。

话毕,萧劲光瞪目凝思,脑海中涌现诸多疑惑:陈兴发岂非早已捐躯?未及深思,他急令道:“速请他入内,乃吾救命恩人也!”

陈兴发65岁,仅余一眼视力,身形黝黑清瘦,全无昔日魁梧之态,宛若老农。他与两位老战友紧紧握手,情感深厚。

萧劲光满怀激情地表述道:

我原以为你已不在人世。速速告知我,这些年你究竟身在何处!

1933年,中央苏区面临危难,正值第五次反“围剿”激烈之际,蒋介石军队意图扑灭中国革命希望之火,两人便在那时相识。

【黎川失守,萧劲光险被杀】

萧劲光时任红十一军政委,该军由方志敏在赣东北组建的红十军团与红十一军第31师合编,周建屏任军长,粟裕为参谋长。

陈兴发1913年生,比萧劲光小十岁,于赣东北贵溪加入红十军团第19师56团。他出身贫寒,年纪虽轻但觉悟高,参军后从不轻易抱怨劳累。

他早年随义和团拳师习武七八载,擅长近身格斗,故常伴军领导左右执行保卫。初随粟裕将军,萧劲光与粟裕交好,同行同食,警卫员间亦相熟。

中央苏区时由李德、博古主导,红十一军被迫执行“不停顿进攻”路线,多次作战损失惨重,逐渐失去了战局的主动权。

粟裕五月首战硝石时左臂重伤,入院治疗。期间,陈兴发随萧劲光将军,继续参与战斗。

红军主力在福建作战时,萧劲光原指挥的19、20、21师在闽北配合收复闽赣失地,但中央改派他前往黎川布置进攻。

萧劲光麾下仅余七十余人及部分地方游击力量,含陈兴发在内,却需对抗蒋介石麾下周浑元部的三个师来犯。

萧劲光于敌众我寡、援军无望之际,毅然决定率残余部队撤退至六十余里外的溪口。

1933年9月28日,黎川被攻占,防守失利。

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等人主持中央工作时,认定萧劲光失守因“游击战法过时”,随即将其关押,并计划公审及军法处置。

萧劲光疑惑:必须耗尽兵力才算胜利吗?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怎会过时?此不合理战略部署,责任何在?

军法处置的消息传出,陈兴发焦急难耐,暗中设法将此情报告知相关领导。毛泽东等人于危难之际竭力为萧劲光周旋,终使其性命得保。

毛泽东派贺子珍探视萧劲光,告知:“黎川失守非你之过,你的行动无误。”

不久后,萧劲光调至红军大学任教战术课,基本脱离前线。半年后闻悉,陈兴发在战斗中左眼至脑部中弹,在医院昏迷不醒。

萧劲光闻讯深感悲痛,彼时中弹风险极大,手臂受伤亦或截肢。他忧虑陈兴发难以幸存,自己再无机会当面致谢。

1935年1月,遵义会议顺利举行,萧劲光职位得以恢复,并随即被调至陕北,继续投身战斗。

谁能料到,身处医院的陈兴发凭借超凡的生存意志,竟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

他在部队医院坚持复健,适应单眼生活并恢复开枪能力后,向上级申请重返前线,誓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成为陈毅元帅的贴身警卫:九龙山惊险被绑】

1936年,陈兴发康复后,跟随陈毅在赣南粤边游击队参与战斗。

1937年,依国共协议,原在江西、福建等八省市坚持游击战的中国工农红军及游击队伍,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至此正式确立,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

游击战争以机动灵活、队伍分散为特点。历经三年,部分队伍甚至失去电台,情报传递仅能依赖人员口头传达。

11月,陈兴发跟随陈毅前往湘赣边游击队,负责传达中央关于改编的正式指示。

游击队当时驻于九龙山,山脉绵延百公里,峰顶矗立着参天杉树与古松,半山腰遍生茅草,形似荒山,无人知晓游击队司令部隐于最高峰。

游击队员分散以班为单位驻守各山头,驱逐野兽后搭起草棚,既进行战斗复盘,又学习文化知识。

从山巅轻易可察外来者,尤其是一队五六人规模的队伍。

岗哨察觉山脚老乡家前有可疑人窥探,侦察班长随即跟上。此人约三十多岁,身材魁梧,手持文明棍,头戴博士帽,举止间透露出地主豪绅般的气度。

这是陈毅一行人的巧妙伪装,陈兴发等警卫扮作随从与轿夫,沿途均未被识破。

陈毅询问老乡:“请问,红军游击队是否在此地驻扎?”

老乡坚决地回应:“你说什么?没有此事,我不清楚。”

陈毅并未气馁,他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与决心,面对困难与挑战,依旧保持着冷静与坚定,继续前行。

我是共产党使者,特来为游击队传达新指示。

共产党来人能否公然行走?老乡心存疑虑。远处侦察班长迅速集人包围小屋,持枪高喊:“全体静止!”

陈毅望见他们,随即展颜笑道:“终于找到你们了。”

侦察班长问道:“你的身份是什么?”

共产党代表肩负着重要使命,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若需联系领导或进行工作沟通,应遵守组织程序和规定,确保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于任何涉及具体政策、人事或其他敏感信息的询问,建议直接咨询相关党组织或官方机构以获取准确和权威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并理解党的纪律和要求,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侦察班长不知党代表相貌,回忆道,一月前有人冒充共产党上山,不足一小时,保安团便实施“清剿”而来。

侦察班长下令绑住他们,随后说道:“出发,通知各点增强戒备。”

不久,即将他们引至参谋长段焕竞与政治部主任刘培善处,陈毅未顾身上桎梏,径直前往。

"诸位是否为游击队的指挥者?"

刘培善警觉地询问:“你的身份是什么?”

三年游击战争导致早年师团干部几乎消亡,不怪他们不识陈毅,除湘赣边临时省委书记谭余保外,已无人认识这位昔日将领。

陈毅称衣兜中藏有介绍信,段焕竞接过查看。

党特派代表陈毅前往贵处进行联络工作。

项英深知,身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分局书记的自己,以及参加过南昌起义、领导湘南运动的战将陈毅,现任江西军区司令及中央苏区政府办事处主任。

然而,刘培善与段焕竞均未见过其人,且介绍信缺公章,项英笔迹亦不识。两人左右为难,不敢贸然放行,遂派人寻找外出的谭余保。

段焕竞等人召开紧急干部会议,会上出现分歧:有人断定乡绅打扮者是叛徒,也有人认为敌人不会重复策略,他或许真是党代表。

陈毅虽被绑在一旁,却并未动怒,

你们警觉性高,实属难得,足见在山中三年历练的成果,屡战屡胜的游击队,名副其实。

谭余保闻讯,即令带陈毅至铁镜山。他身形瘦高,面容黝黑干瘪,显长期山地劳作之态。审视陈毅后,仅以延安一面之缘的记忆,试探问道:

我忆起你在延安所做的一次重要报告,内容关于维持革命的坚定性……

陈毅断言:“务必保持革命坚定性,与反动派抗争直至最终胜利。”

谭余保心中的忧虑减轻了不少。

我得知你传达的消息,意在将我们全体改编加入国民党,是否属实?

陈毅否认道:“按国共协议,我们将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由叶挺将军担任,朱德总司令则出任八路军总指挥。”

见他仍对谭余保持怀疑态度,只得开口解释:

项英同志在南昌坚守,叶剑英同志在南京为抗战奔走。若有所疑,可亲自求证或派员询问,我亦可提供介绍信以资证明。中央领导人皆忠诚于国,岂有背叛之理?更无投降之谋!

谭余保先为他解绑,令其坐于身旁,随后指派队员前去侦察情况。

数日后,三位同志归返,携党中央正式文件,至此,谭余保确信陈毅无恙。

陈毅同志,我深感歉意,犹如大水冲了龙王庙般不慎,特此向你表达我的赔罪之意。

陈毅大方地表示:

你无需道歉!若仅凭言语就能使你率队下山,那你便非历经三年游击战、坚韧不拔的谭余保了。

陈兴发在一旁终于得以舒缓紧张的情绪,放松了下来。

陈兴发因在湘赣边区鲜为人知,无群众压力,兼具游击斗争经验和秘密工作老练,故部队常委托他负责情报传递工作。

他拥有多种突破敌人封锁线的策略,时而伪装成叼旱烟的商人,故意蹭破鞋面做旧,时而化作扛锄头的老农,漫步于田间地头。

他曾混入一次出殡队伍中,目的是为了传递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借此隐蔽方式安全送达。

抵达敌方关卡,敌人提出开棺检查,他虽感为难,却依旧回应道:

麻风病患者,若你们无所畏惧,便继续前行吧。

棺盖掀开,恶臭扑鼻,敌人深感厌恶,随即命令他们离开。

陈兴发事先已将情报隐匿于尸体之下,从而确保了安全抵达目的地。

陈毅闻其法,拍肩赞其智谋。陈兴发身上,此类惊心动魄之事,不知已发生几许。

【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陈兴发】

1949年,陈兴发随陈毅解放上海后,被委任为华东军区交际处副处长及第一招待所所长,但他对上海生活不适应,且对未来道路抱有不同憧憬。

在战争中,他九次负伤,却无意留恋城市生活,一心渴望返回家乡,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1950年,他返贵溪市任武装部长,成家立业后,自荐至宁冈革命老区任供销社主任,仍不辞辛劳,与职工携担走村串巷,为村民送货。

陈兴发在当地与村民们关系融洽,行为举止宛如老农,深受同事认可,皆赞其有农民风范。

1965年,毛主席重返井冈山时,陈兴发任外围警卫副总组长。汪东兴认出其为粟裕、萧劲光、陈毅昔日的警卫,遂询问其需求,并探讨是否需调动岗位。

陈兴发礼貌地回绝了提议,表达了自己的不便与谢意。

众多战友途中捐躯,能享有今日生活,我深感满足。

1966年,陈兴发正式离职休养,按行政11级标准享受待遇。

1977年,他受邀以老红军代表身份参加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借此机会探望昔日老战友与老首长。

廿载革命以为家,腥风血雨终有涯;今日成仁取大义,人间处处自由花。

听到此番言语,萧劲光大将眼眶湿润,激动不已。

陈毅元帅已逝,你今晚就留宿于此,共进家常便饭。让我们深入聊聊往昔岁月,重温旧时光。

陈兴发微笑着表述道:

“首长,我希望能再次探望粟老总。”

萧劲光赞许道:“好,我们一同前往。”

二十载革命建家园,血雨腥风终有尽;今日成仁取大义,人间处处自由花。

陈毅元帅诗中道,革命数十年终获胜。新时代以复兴繁荣为主,然有人迷于金钱享受。在此背景下,陈兴发同志的简朴自省精神尤为珍贵。

战争旨在实现和平,持枪扛炮为保安居乐业。革命战争终有尽时,但社会主义建设责任重大且道路漫长。

我们要学习陈兴发同志不畏艰难、勇争上游的精神,在时代洪流中积极创造,实现自身生活愿景。

0 阅读:1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