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压差大可能与5种疾病有关,提醒老年人:建议做这两个检查

纵观爱科普 2025-04-27 16:14:40

本文178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条被忽视的血压数据,或许正悄悄暴露身体的危险信号。多数人关注血压高不高,却忽略了“脉压差”。它是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值,正常范围是30到50毫米汞柱。超过这个范围,特别是超过60毫米汞柱,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前兆,尤其对老年人来说,风险更高。

什么是“脉压差”,为什么要重视?

脉压差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在医学临床中早已被广泛应用。简单来说,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血管内的压力,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的压力。两者之间的差值,就是脉压差。

脉压差越大,说明血管越“硬”。正常的血管像橡皮筋,富有弹性,可以缓冲心脏搏动带来的压力。但随着年龄增长或疾病影响,血管逐渐变硬,弹性降低,脉压差因此变大。这种变化在早期可能没症状,但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损害是持续的、隐匿的。

脉压差大,可能是这5种疾病的信号

1. 动脉硬化。脉压差大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动脉硬化。血管壁钙化、脂质沉积,使血管失去弹性。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硬化的患病率超过50%。脉压差增大是最早的预警信号之一。

2. 高血压。很多老年人都是“收缩压高、舒张压正常”,这种类型属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它通常伴随脉压差过大。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脉压差大者更容易出现心脏肥大、心衰等并发症。

3.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这是一种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不能完全关闭,造成血液回流,增加舒张期血流负担。结果就是舒张压下降、收缩压升高,脉压差明显变大。它往往被误认为是普通高血压,容易漏诊。

4.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升高,心脏输出量增加,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正常甚至偏低。结果就是脉压差大。如果脉压差大伴随心慌、怕热、体重下降,要警惕甲亢的可能。

5. 血管弹性退化(老年性改变)。即使没有明确疾病诊断,进入老年后,血管弹性自然下降,也会导致脉压差升高。这是一种“自然病变”,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因为会加速其他慢病的进展。

脉压差大,身体可能已经在“透支”

脉压差大,说明血液在血管中的冲击力变强。血管壁承受更高负荷,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血管损伤、内皮功能紊乱,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研究表明,脉压差每增加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约20%。这不仅仅是“高血压”的问题,而是整个心血管系统在发出求救信号。尤其是老年人,脉压差大往往比血压高更具危险性。

建议老年人做这两个检查,早发现早处理

1. 动脉硬化检测(如颈动脉彩超、血管弹性检查)。通过彩超可以观察动脉内壁是否增厚、是否有斑块、血流是否通畅。这些都是判断动脉硬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血管弹性检测则能更直观地反映血管的“硬度”,是评估脉压差异常背后原因的关键手段。

2. 心功能检测(如心脏彩超、BNP检测)。心脏彩超可以判断是否有瓣膜病变、心室肥厚等结构性改变。BNP(脑钠肽)是一种心脏压力升高时分泌的激素,能反映心功能状态。这两个检查相对简单,无创,适合老年群体定期进行,尤其是已经出现脉压差升高的人群。

如何调控脉压差?这几点要注意

控制好收缩压,是关键。很多老年人认为“舒张压正常就没事”,这是误区。实际上,收缩压高、舒张压低,正是脉压差大的典型表现。日常管理上,建议:

合理控制血压,优选长效降压药,减少波动。

增加血管弹性,适当运动、摄入足量优质蛋白、戒烟限酒。

控制血脂血糖,减轻血管负担。

定期体检,密切关注脉压差,别只盯着单纯的“高血压”。

脉压差是“慢病前哨”,不能再被忽视

中国老年人中,多数人对脉压差没有概念,甚至连医生开出的血压单也只看“高不高”。但事实上,脉压差才是判断血管健康的“隐形指标”。

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血管老化的体现,是心脑血管病变的预兆,是很多慢性病的“第一张预警卡”。早一点重视,早一点干预,可能就能避免一次猝不及防的心梗或中风。

写在最后

对老年人来说,不要只看血压高不高,更要看脉压差大不大。当脉压差超过60毫米汞柱,就不只是数字不好看,而可能是身体在敲响警钟。及时做检查,找到背后的原因,才是保住健康的关键一步。

资料来源:①.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北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②. 陈韵岱.老年高血压管理中的脉压差意义探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1):1-4.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S].人民卫生出版社.

0 阅读:28
纵观爱科普

纵观爱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