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骨折频发!医生提醒:无论体质如何,牢记“3别干2死守”

纵观爱科普 2025-04-27 16:14:59

本文155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多少老人,是在一次“没当回事”的摔倒后,再也没能站起来。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有超过4000万的老人发生跌倒,跌倒已成为65岁以上老人伤害致死的首因。而在发生跌倒的老人中,接近一半会导致髋部骨折,其中约20%在一年内死亡。这不是吓人,这是现实。

摔倒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只是擦破皮,但对老年人,是可能直接改写人生轨迹的大事。骨折之后不仅仅是疼痛,更是卧床、肌肉萎缩、肺炎、血栓、压疮……一连串并发症等着他们。别以为自己身体好就没事,摔倒不挑人,岁数大了,骨头就脆,反应就慢,平衡能力就差。

很多家属都说:摔之前好好的,怎么一下就不行了?因为老年人最怕的不是病,而是“摔”。摔一次,可能从此告别独立生活。所以今天,我们要说清楚:无论体质多好,也请牢记“3别干2死守”,这不是建议,是底线。

第一个“别干”:湿地上快走

卫生间、厨房、阳台,这些地方只要地面湿滑,就是老人最危险的战场。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超过60%的老年跌倒发生在家中,而其中超过一半的跌倒发生在湿滑地面上。地面湿滑时,老人的反应速度根本来不及调整重心。哪怕多穿双拖鞋都没用,湿地上快走,一滑就倒。

第二个“别干”:夜里摸黑起夜

很多老人半夜起夜不愿开灯,觉得光太亮影响睡眠,结果就是迷迷糊糊中摔倒。人一旦睡眠中被叫醒,本就处于意识模糊状态,再加上视力退化,极易失足摔倒。装个感应夜灯,不贵,但可能救命。

第三个“别干”:扶着东西走路

很多老人走不稳,喜欢扶着家具、墙、门框走路。看似有“支撑”,其实是最不稳定的支撑。这些东西不是为承重设计的,有些甚至会滑动,一旦突然失去支撑点,跌倒几率比不扶还高。正确做法是使用专业助行器或拐杖,稳定性和安全性都经过专门设计,不能省。

第一个“死守”:骨质疏松要查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骨质疏松发病率超过50%,女性更高,甚至达到70%以上。很多人对骨质疏松没概念,觉得不疼不痒就没事。

但骨质疏松是一种“沉默的杀手”,它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就是骨折。在摔倒中,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头就像玻璃,一碰就碎。防摔,第一步就是把骨头养硬。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补钙、维生素D、必要时用药——这些不是额外负担,是命根子。

第二个“死守”:摔倒后别硬撑

太多老人摔倒后第一反应是:“我没事,我能自己起来。”结果是骨折错位,伤上加伤。摔倒后第一时间应该是——不要乱动,保持姿势,叫人求助。自己硬撑起来,万一脊柱或髋部骨折,可能从“能走能动”变成“终身卧床”。

摔倒不是意外,是可以预防的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8年就提出:跌倒是可以预防的公共健康问题。从居家环境到个人健康,从饮食到运动,只要有意识地防范,绝大多数老人的摔倒是可以避免的。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都不当回事。老人自己觉得“我没老到那份上”,子女觉得“摔一下不至于”,等真正摔了,才知道——晚了。别再等“摔倒”敲门才重视,记住这句最重要的话:防摔,是老人健康的底线,别踩。“3别干2死守”,再记一遍:

别在湿地上快走

别摸黑起夜

别扶着家具走路

骨质疏松要查

摔倒之后别硬撑

你守住这5条底线,可能就守住了父母的晚年。他们不是摔不起,而是摔一次,就可能摔掉了活下去的希望。让“摔倒”这两个字,从你家中彻底消失。哪怕只有一个人认真看完,我今天写这篇文章就值了。

资料来源:

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老年健康报告(2023)》[R].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2023年6月发布.②.世界卫生组织.《Falls》.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falls, 2021年4月更新.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老年人跌倒干预核心信息及释义》.

0 阅读:26
纵观爱科普

纵观爱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