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往日时光|书评·文化

新黄河 2024-10-31 17:09:09

当2012年美食纪录片与配套图书《舌尖上的中国》点亮国人对民间美食的眼光后,一时间,大量类似纪录片与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来到世人面前。这是因为,“民以食为天”的千年理念一直停留于国人脑海里,我们只是通过这些媒介再次唤醒了味蕾的记忆。近日,颜巧霞一部名为《家的食单》的美食著作问世,她以养育她的苏北大地为依托,以母亲、婆母等人的精巧手艺来呈现,将成长记忆里的诸多美食沿着时间的轴线渐次列出,成就一桌蔚为壮观的纸上盛宴。

本书按照“菜蔬香”“米面亲”“鱼水佳”“味里情”四个部分依次呈现,把作者味蕾记忆与家乡最具特色的佳肴分门别类写出。其中,最重要的厨师就是颜巧霞的母亲。颜巧霞家因为弟弟年幼时治疗肺病而因病致贫,所以,其童年时代的吃食难以丰厚奢侈,这算是她家的不幸。可颜巧霞家又极其幸运,因为她的母亲是乡村厨师,非常善厨,能够将一系列寻常的食材烹制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水准,弥补了因为家贫而导致的食材单一、营养不良。

颜巧霞又是个极其有心的人,她的眼睛就如同一台摄像机一般,极其细致地呈现了当年母亲烹饪的各个环节。且看她诸多的篇章,是极其富于操作性的,从食材采摘、浆洗、烹制、品尝,单拎出任何一篇,都是一期美食节目的完整文案。尝遍母亲美食的颜巧霞自然充满感恩,以至于她在给这些寻常菜肴起题目的时候,都会加上幸福满满的修饰词,诸如《伶俐黄瓜》《烟火南瓜》《丝瓜的幸福》《亲亲毛豆》等,纸页间流淌出难以言表的满足感,是对母亲厨艺的大大赞赏。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类似于“蒸食法是我母亲的拿手好戏”“咸菜烧鲜毛豆、咸菜煮小河虾都是母亲日常的拿手好菜”等,字里行间都是抑制不住的自豪感。

颜巧霞不仅拥有个善于厨艺的母亲,其成年后嫁人遇到的婆母同样善厨。所以,婆母熬出的腊八粥,她会感觉很幸福。婆母在其出了车祸后,对其一个多月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更是心存感恩。她说:“婆婆对我真如自己的母亲般,她照顾我三十多天,没有露出一丝不耐烦,没有给我甩过一次脸色……”婆婆记得她偶尔说过爱吃鱼鳃肉的话,就在这次颜巧霞受伤疗养时,特意做给她吃。当公婆把两块鱼鳃肉都夹给她时,她的幸福感自然是达到爆棚了。

通篇来看,颜巧霞对美食文章的写作是做足了案头工作的。她注重对名家美食著作的学习与借鉴,所以,诸如袁枚《随园食单》、朱彝尊《食宪鸿秘》、毛姆《寻欢作乐》、萧红《后花园》、汪曾祺《故乡的食物》、张晓风《香椿》等。诸多典籍与典故的适时运用,大大拓展了文本的文化内涵,避免了将美食文章写成菜谱与流水线炒菜与吃菜过程。比如引用《食宪鸿秘》里的腌制咸菜法:“夏月温水浸过,压去水,香拌油,放饭锅蒸食,尤美。”颜巧霞的母亲,恰恰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腌制咸菜,实现了对前辈美食家的致敬传承。颜巧霞一家很是喜欢这种方法:“饭熟了,咸菜也熟了,撒上青翠的小蒜末儿,稍加搅拌端上桌来,热的白米饭碗里埋上一块猪油,猪油拌饭炖小咸菜就是一顿让我们心满意足的午餐。”

本书的写作,目光始终是停留在寻常百姓人家,哪怕善厨的两位母亲做出了和饭店同款的菜,哪怕其味道足以媲美星级饭店的标准,颜巧霞依然将目光定位于最寻常烟火人家的一日三餐。所以,她写出的诸多美食总是那么日常,那么下饭,那么让人容易产生共鸣。当然,她的味蕾又是非常公正的,当颜巧霞吃到单位食堂阿姨因她把平日收集的废纸给她,而让她卖了贴补家用而回赠的萝卜干时,她尝后作出了比较:“阿姨腌的萝卜干确实甜咸适度,脆香可口,比我母亲腌的口味还好上几分。”还有炸豆腐干的夫妇、荸荠里父爱的老韩小韩等等,写出了一众民间寻常百姓家极富人情味的美食。这些美食记忆都深深镌刻在颜巧霞的舌尖,让她生出对往昔时光的无限眷恋。

作者:袁恒雷编辑:徐征校对:杨荷放

0 阅读:1
新黄河

新黄河

新黄河客户端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