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经济指标中,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系列经济活动转化出的宏观经济成果,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体量。
在许昌市各区县、市属功能区中,谁的体量最出人意料?
提及这个问题,那么魏都区必然当选。以2023年的GDP情况为例,魏都区334.62亿元的体量只能位列各区县末位,仅高于三大市属功能区(开发区、示范区、东城区)之和。
对于这一表现,不少网友是很疑惑的,毕竟魏都区可是许昌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更是许昌城市化进程的起步之地,为何经济体量会“不太好看”呢?
造成魏都区经济体量在全市靠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人口数量在全市并不占优
人口是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最根本前提,假如一个地区拥有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即使当地纳入GDP统计范围的产业规模相对不大,那起码经济体量也不会相对太低,无非是人均指标会被严重拉低。
但放眼许昌全市来看,魏都区恰恰是全市常住人口数量相对很少的区域之一。以2022年的情况为例,全区40.1万的常住人口数量仅同样仅多于三大功能区。
即使在拥有中心城区的身份下,魏都区仅依靠40.1万的常住人口来实现在许昌市内颇有竞争力的体量着实不容易。
二、被东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许昌经开区“分流”严重,工业、服务业难以形成优势
如果只看行政区划口径,许昌的“区”只有魏都区、建安区,若按照实际管理口径,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东城区的大部分区域也在中心城区之列。
三大功能区虽然地跨魏都区与建安区,但在经济、社会等事务上自成一体,直属于许昌市本级,虽然三者的经济体量尚无法与魏都区相比,但的确是市级重点发展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的魏都区自然无法“独享”市本级资源的注入。
工业方面,许昌经开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市级布局工业资源的重点区域,工业用地指标、市级资源招引的工业项目也都优先落户这两大区域。
在用地指标本就有限的情况下,面积相对更小且有“老城”身份加持的魏都区自然不具备大规模上马工业,尤其是大工业的条件。进而无法通过工业拉动辖区内的经济体量。
在2023年334.62亿元的GDP中,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的份额只有88.97亿元,虽然魏都区未公布具体的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但工业领域的份额大概率不会高于50亿元。
工业被“限量”,那么服务业自然就成了全区经济份额最大的那一个
根据2023年的情况来看,魏都区的服务业增加值245.51亿元,占全区GDP的73.4%,是不折不扣的“三产型”区域。
这个服务业体量虽然相比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东城区尚有优势,但很难形成遥遥领先的优势,因为魏都区的服务业主要以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房地产、居民服务等大类为主,像金融、软件信息服务、科研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与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低。
反观“东城区”是许昌城区向东发展的主阵地,这里的产业分工虽然不以工业为主,但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的流入为其带来了发展服务业的条件,且服务业的主导门类与魏都区高度相似。
在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住宅、商业、院校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电气、智能制造为主的工业资源共同拉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其中后者更是带动了软件信息服务、科研技术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与魏都区既有错位发展又有同质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