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人均GDP为何呈现“南北两极分化”?人口数量非深层原因

永卓看这个趣事 2024-10-12 07:21:54

在各种经济指标中,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系列经济活动转化出的宏观经济成果,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体量。

按照目前普遍的划分方式,安徽省可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区域。

要论经济总量,三大区域的成员可谓互有高低,例如皖南地区的宣城高于皖北地区的淮北;而皖北地区的宿州高于皖南地区的铜陵。

但要论人均GDP,全省三大区域,特别是皖北与皖北的成员间就没有“互有高低”可言,而是呈现“两级分化”的格局。

以2024上半年的人均GDP为例,皖南地区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宣城、黄山、安庆均位列全省前10位,其中芜湖、马鞍山更是力压合肥保持前2位。

反观皖北6市中只有淮北跻身第10位,阜阳、宿州、亳州更是包揽后3位。

再看具体的人均GDP数据,芜湖、马鞍山均在6万元以上,即使相对较少的黄山、安庆也不低于3.7万元。而皖北6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相对高一些的淮北、蚌埠也未突破4万。

就人均GDP而言,不少网友都觉得皖南高于皖北的情况并不是太意外,但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着实没有想到。

人均GDP,安徽为何“南北两极分化”?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网友会说因为皖北各市的人口多,人口多自然人均指标就低。

这种说法只适用于部分情况,但并非完全客观,因为就省内而言,人口相对多且人均GDP也相对高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例如宣城的常住人口多于淮北,但人均GDP同样高于淮北;400多万人口的滁州照样高于300多万人的蚌埠。至于省会合肥更是典型案例,虽然常住人口全省第一,人均指标也是相对靠前的,上半年高于6万元的人均GDP稳居第一梯队。

所以说,常住人口数量只能在很小程度上影响人均GDP的高低,核心因素在于产业规模和增加值,只要能纳统的产业足够多,即使是人口大市也能取得相对可观的人均指标。

对于皖北地区而言,不断提升人均GDP的途径不仅仅是打造出更高的工商业体量,提高工业和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更得大幅跑赢皖南,毕竟在同样的产业规模下,人口较少的皖南地区更容易取得可观的人均指标。

但就目前的各种客观情况来看,皖北地区缩小与皖南地区的人均GDP差距仍有不小难度。

缩小与皖南地区的人均GDP差距,皖北地区有多难?

一、县域经济仍是一大短板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皖北各市的市区无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阜阳、蚌埠、淮南、淮北有着各区体量不及各县体量情况,但在县域较多的人口数量、没有极大优势产业规模这两大客观因素的制约下,县域的人均GDP反而不及市区,由此成为了拉低全市人均指标的那一方。

反观皖南地区的县、县级市大都不是人口大县,即便某县在GDP总量上不及皖北大部分县区域或与之持平,但人均指标不落下风。以阜阳的临泉县、宣城的广德市为例,前者160多万的人口对应489.1亿元的GDP;后者则是50万的常住人口对应410亿元的GDP,人均GDP高下立判。

二、皖北各市距离长三角核心区域相对较远,不容易融入长三角,长三角优势产业也难以大规模转移至皖北地区

广义上的长三角地区虽然已扩大到包含皖北区域的41市,但中心区、核心区一直是公认的发展高地(其大致范围即上海、苏南、浙北地区)。因客观存在的区位、距离原因,省内的北部6市一直是安徽省内远离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成员。

远离经济高地、产业高地,皖北各地自然就不容易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或者与核心区城市深入合作,反观相对靠近核心区的滁州、宣城、马鞍山等地要比皖北更有优势,除了从当地培育壮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外,还有条件从核心区承接、招引的企业与项目。

0 阅读:0

永卓看这个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