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让城市与大学相互滋养、彼此成就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1-04 17:07:05

一座城对待大学、对待大学生的态度,就是对未来的态度。

高等教育及其衍生出的行业人才,是支撑地方发展的基础资源,尤其是在城市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谁能在高等教育领域抢占先机,夺得主动,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牢牢站稳一席之地。

济南,无疑是行动迅速的“尖子生”。

01

10月19日,山东大学首届全球校友大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全球各界校友嘉宾、师生代表和关心支持山东大学发展的各界人士相聚校园,重走青春路,再续同窗情,共谋发展新篇章。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在校友大会上代表济南市委、市政府,向海内外山大校友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山大与济南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需要在双向奔赴中共赢发展。”

作为省会城市,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历史人文环境、深厚的产业基底,这些都对高校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高校的百花齐放,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满足着济南的发展需要。

以山东大学为例,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30%的山大毕业生留济发展,在济常住的山大校友近20万人,纳入济南市高层次人才库的山大校友7888人,平均每50名济南人中就有1位是“山大人”、平均每8名济南高层次人才中就有1位来自山大。

济南深知,作为以工业为支撑产业的城市,济南在不少领域还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的客观现实,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力量所需周期较长,产业形态亟待优化等短板也不同程度存在。在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号召下,在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的宏伟目标下,济南的明天,迫切需要一场脱胎换骨的升级,需要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再造增长的新空间、新优势。

02

该向何处找这一动力?繁荣的高等教育无疑是最可持续的手段之一。

而在这方面,济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52所驻济高校,80万在校师生,高校总数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列第14位。

可以说,有这样一份能够滋养城市发展的“土壤”,是济南之“福”。

为高校排忧解难,实现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济南是认真的。9月25日,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召开,济南市各大班子领导面对面与36所驻济省属高校“交心”,会上,大家说建议、提问题、谈发展,共商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大计,市委书记刘强表示:将认真梳理,清单化、台账化、工程化推进解决。

这已是济南第二次高规格召开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

在2023年11月召开的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上,济南就许下了“邀约”:定期征求倾听驻济高校意见和建议,共商发展之道。不到一年,济南履约践诺。

03

校地的融合互动,还有更好的例子。

今年4月,济南市首次面向高校院所选派91名专家学者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拓展合作,在把高校人才“引进来”;10月16日,2024年度济南市产业教授(导师)聘任仪式举行,100名高层次专家人才受聘为首批驻济高校产业教授(导师),又让济南市企业、院所的优秀人才实现了“走出去”。

有大学,才有创新,才有人才,才有活力。通过校地的双向奔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才能有机衔接,也才能更好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圈,走好产业转型发展路。

还是山大的例子,近年来,山大与济南共建各类科研平台30余个;今年以来,山大在济成交技术合同676项、成交额10亿元;山大地纬、神思电子、兰剑智能等一批山大校办或校友创办企业在济南加速发展壮大。此外,校地在教育、医疗、文化、城建等领域,都形成了一批务实合作成果。

在济南,高等学府里的书声琅琅与各类创新创业园区里的热火朝天,相融共生、产教互补,也彼此滋养、相互成就。

大学,生于斯、长于斯、反哺于斯;

城市,兴于学、盛于学、璀璨于学;

0 阅读:45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简介:该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