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方凌晨
自2023年年底以来,创投行业频频出现在高层决策讨论中,各地支持创投行业发展也屡出新招。在创投行业感受到浓浓春意的同时,仍面临着行业发展过程中“募投管退”各个环节的现实堵点。
近日,央视《对话》栏目邀请了9位创投圈人士,围绕《创投资本的“耐心”与“现实”》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分享。
政策频发“春意浓”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存续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共有1.22万家,管理的基金数量为5.5万只,管理的基金规模为14.21万亿元。
作为耐心资本的代表,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科技,在助力企业融资上市、促进产业升级、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投中信息CEO杨晓磊介绍称:“当我们描述上市公司在未上市之前接受过创投机构的投资,会用到渗透率指标。从过去数据来看,渗透率在60%到70%左右,这意味着十家上市公司中就有六家公司接受过投资。而中国主要的科技创新主阵地,如医疗、先进制造、半导体等领域,渗透率在80%左右。从今年1月份到10月份的数据来看,科创板公司在上市之前100%接受过创投机构的投资。”
政策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当下创投缘何如此被重视?在国科新能创始合伙人方建华看来,中央高层之所以高度关注风险投资,是因为中国经济正面临结构性调整。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现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科技创新驱动。而创投资本可以说是科技创新的加速剂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剂,因此发展创投资本是一个必要手段。
“新质生产力需要围绕技术革命性突破,进行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才能实现产业的深度转型。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正是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配套。”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
退出仍是最大堵点
在阵阵政策暖风中,创投行业感受到了发展的春天,但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在“募投管退”各个环节,创投行业的发展仍有需要克服的困难。在场投资人普遍认为,退出仍是目前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堵点。
在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看来,退出是一个指挥棒,因为退出环节和政策监管的引导相关性强。退出这个堵点不解决,前面的募资、投资、管理环节也会变成问题。退出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好,前面的问题可能就相对容易解决。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介绍,从国际惯例上看,60%的被投项目是依靠兼收并购退出获得回报,逾30%是依靠基金份额转让,只有小于5%的数量是依靠IPO退出。但我国目前其他退出方式还不完善,机构大多依靠IPO退出。
“中国资本市场此前的估值逻辑,是以盈利性考核为主,净资产为辅,再配以适当的成长性,但是这套估值逻辑与当下科技企业的定价逻辑难以匹配,因此兼并收购等畅通性受阻。中国资本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适配,让退出链条转起来。”李丰表示。
方建华认为:“退出环节的堵,会给募资环节带来困难。社会资本如果看不到其投资带来的财富效应,投资积极性会降低。”
在如何破除行业发展堵点方面,专业、高质量、生态是投资人给出的重要关键词。
在方建华看来,高质量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创投机构本身应该高质量发展,创投机构要有善于发现价值的慧眼。我国创投行业发展时间不长,前期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以财务投资人为主,而今天要向产业投资人、CVC(企业风险投资)去转变。在价值发现以后,更重要的是和被投企业一起去实现价值,并非简单的投钱,而是要陪伴企业、赋能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成长。其次,一级市场的发展也要和二级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相协同。最后,相关的政策、机构,乃至于LP(有限合伙人),也应适应创投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在做好耐心资本方面,深创投总裁刘苏华表示:“做好耐心资本的关键是敢冒风险、善冒风险。为什么要敢冒风险?因为耐心资本意味着周期要长,时间长了不确定性多,所以一定要敢冒风险。为什么要善冒风险?就是要通过专业性的提升来尽量减少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