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装了新的标识牌,每间教室、办公室都具备了应急功能。
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体验火灾、地震如何逃生。
学生通过VR技术学习安全知识。
经过一年的灾后重建,妙峰山民族学校不仅恢复了生机,还成为全区校园“安全岛”建设的代表。
“11、12、13……”几天前,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里,孩子们正在模拟心肺复苏练习。这间教室叫作“安全岛学苑”,在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被作为临时避难场所之一,用来安置受灾村民。
去年特大洪水期间,妙峰山民族学校在断水断电和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利用校内教室、会议室等累计安置受灾群众1112人次,把学校变成了临时避灾场所和防汛抗洪救灾人员驻地。经过一年的恢复重建,暴雨的痕迹在校园内已不明显。而防灾、减灾、自救的学习体验设施则随处可见,成为全校师生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保障。
步入楼内,教室的名牌有点儿“特别”——按照平时、急时,学校将所有教室、办公室的名牌制作为双色名牌,一张“一年级一班”的名牌,上半部分标注了“应急安置室一”。校长王蕾说,应急时,18间教室将变为应急安置室,总务处变为应急保障部,安全教育实践教室变为应急医疗处置室。
不仅如此,今年8月,由门头沟区法院提供的AI数字人“小安同学”落户妙峰山民族学校。只需“唤醒”他,孩子们就可以围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安全等诸多方面进行提问,在互动中学习知识。
“学校开设的烟道逃生、地震演练等安全课程,让我知道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也学会在他人遇到危险时如何提供帮助。”完成心肺复苏模拟练习的五年级(1)班同学吴明萱说。
目前,门头沟区平急两用“校园安全岛群落”覆盖13个镇街27所学校。今年汛期,门头沟区“校园安全岛”共安置群众1880余人次,为平稳度汛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张骜文王海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