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生活在乡村丨七峰村的“热辣滚烫”生活

▲茶余饭后,跳舞健身成了村民的日常。摄影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怀峰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怀峰实习生崔晓彤、刘辰琦

“火火的中国,火火的时代,火火的情呀……”11月11日,夜幕降临,上饶市广信区田墩镇七峰村的文化广场变得热闹起来。

村民们吃过晚饭,相约在这里跳舞。欢快的音乐声与孩童的嬉笑打闹声,让山村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

七峰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村民日常的夜生活,还有日益高涨的人气。村民们发现,昔日冷清的村子,近年来烟火气渐浓,不仅游客络绎不绝,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纷纷“归巢”。

▲村民在家门口蔬菜基地务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摄影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怀峰

“忙哩,我们村现在是‘网红村’,来村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开了一家农家乐,足不出村一年能挣好几万元。”11月11日,村民吕荣伟正忙着给客人炒招牌菜“田墩炒牛肉”,铁锅与铁勺敲得“哐哐”响。

七峰村下辖3个自然村,有601户2600余人,是省级红色名村,也是“十三五”国家级贫困村。前些年,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许多田地撂荒。

七峰村的转机出现在2019年。这一年,各级部门与单位纷纷给七峰村“输血”,打造了叶挺文化广场、秀美乡村文化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同时拆违章、种树木、改立面、治污水、理管线,七峰村“摇身一变”成了生态文化村。

七峰村紧扣红色文化主题,以“红+N”的融合发展思路,开发设计一系列红旅融合产品。七峰村成了党员干部、学生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全国各地大学生“三下乡”的实践基地。今年以来,七峰村已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

村里人气高涨,村民们有的卖起了土特产,有的摆上了小吃摊,还有的开办民宿。吃上旅游饭的七峰村,现在不仅村无荒田,家无闲人,还有了自我“造血”功能。

“村里打造了千亩蔬菜大棚基地,按照‘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发展模式,一年可创收3000万元,带动近20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何茂火说,以前村里负债30万元,现在村集体每年收入有30万元。

村里兴产业促就业,村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我在蔬菜基地务工,每天可有180元收入。”村民张武庆说,蔬菜基地就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

七峰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村创业。他们见识广、头脑活络,给七峰村火热生活注入了新动能。王龙就是回村创业的代表人员之一。

“我主要通过引入规模化与智能化种植技术,种植水稻和油菜。”不久前,完成油菜种植的王龙,每天用无人机巡田。王龙告诉记者,他流转了七峰村与周边村共3000余亩耕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耕种。

王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稻油轮作”,刨去种植成本,一年至少有100万元的收入,还带动了5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七峰村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彻底改变了村级运转经费靠“补”,公益事业发展靠“捐”,基础设施建设靠“要”的局面。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民生短板得以补齐,从开办老年幸福食堂,到建设卫生室和图书室等,村里办成了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村里还成立了“党群e家亲”志愿服务队,24小时为村民提供水电安装维修、就业推荐、紧急送医、代办事项等暖心服务,村“两委”和村民更加心贴心。

“我们村还有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文化赶集、健康义诊等活动,高龄老人、寄宿学生都有补贴。”谈及村里的“幸福账单”,村民鄢善开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个红色名村,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复审:任宇博

审核:曹诚平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该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