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通知》要求,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水平。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招聘欺诈等涉就业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校园招聘审核力度,严格规范招聘信息采集,及时清除各类虚假信息。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图/教育部官网
[1]学历歧视由来已久
20世纪90年代初,“211工程”逐渐被人熟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一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先后有112所高校跻身“211工程”,教学科研成效显著。
1998年5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一个更高的目标被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时光流转,放眼全国,“985工程”学校数从北大加清华之“2”,到“2+7”,再到34所,最终定格在39所。
然而,教育部主导的这两项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却被一些单位当成划分高校三六九等的依据。许多单位在招聘条款中设置“院校门槛”,甚至明文规定仅限985/211学历毕业学生。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2016年,首轮“双一流”建设启动,2020年结束。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等情况,有关部门确定首轮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465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双一流”建设本来是为了解决985、211工程建设产生的高校身份化的问题,避免学校被贴上标签。然而现在,“双一流”反而成了高校新的标签。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学历歧视的现象愈演愈烈。随着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学历日益成为用人单位倚重的筛选指标。“仅招名校生”“仅招第一学历名校生”“仅招全日制毕业生”……学历限制的不断“细分”,帮助企业提高了招聘效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岗错配,严重有悖就业公平。
据公开数据,目前,我国有高等院校3000余所,其中985、211院校、“双一流”高校仅有百余所,占比约为0.4%。也就是说,所谓第一学历是985或211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只是极少部分。虽然211、985高校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教学水准确实整体上要优于一般大学,但是不能否认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一般大学也有优秀生。
[2]资深HR:实际招聘中,还是会优先选择985、211毕业的学生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曾下发通知提出“三个严禁”,首次确认“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应该被禁止。
时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德广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该番禁令具有标志性意义,可让全社会意识到,用人单位限定名牌高校行为并非理所当然,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认可的。
杨德广指出:“在我国,行政指令是有一定作用的,今后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应该不会公开限定211、985高校了,普通大学毕业生至少有资格报名,这是促进就业公平的可喜进步。”
十年过去了,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再次提出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11月14日,记者查询各大招聘软件发现,不少用人单位仍然在招聘条款中设置“院校门槛”,甚至明文规定仅限985/211学历毕业学生。
一名资深HR经理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通知》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这表明了国家坚决反学历歧视的态度,是一种方向上的指引。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出于招聘时间和成本等现实因素的考量,HR在简历初筛阶段仍然会倾向于优先选择985、211毕业的学生。
熊丙奇认为,学历歧视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在一定程度上是被社会宽容的,也没有得到严肃治理。目前,社会舆论对于用人单位用学历来筛选人才还存在不同看法。总体来看,用学历来筛选人才确实涉嫌学历歧视,但也有人认为,学历筛选人才是为提高招聘效率。还有一些名校毕业生存在这种想法:我花了这么多功夫考上大学,进入名校,难道要跟其他学生享受同样的就业待遇吗?
熊丙奇表示,目前对于学历歧视的治理还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教育部的“严禁”针对的只是校园招聘,对于社会招聘和地方政府招聘却没有明确的限制。在校园招聘中,招聘单位不能提985、211这样的限制字眼,但是在社会招聘中,有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却明确表示要招双一流的毕业生。因此不能够只抓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也应该进行统一治理。
另外,禁令禁止的是公然在招聘广告中提及985、211字眼的,对于那些隐形的、公开不提的,但在实际招聘中却按照学历进行筛选的情况并未加以提及,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更为普遍存在的,也要加强监管和治理。否则,结果可能是教育部一边在发文,但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在现实中存在。
[3]专家:体制内的单位应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推进就业公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充分就业是安国之策。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就业歧视”,并增加了“学历歧视”和“公平就业环境”等内容,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针对如何减少就业歧视问题,代表委员建议制定反就业歧视法。
最近几年,对于出台反就业歧视法的呼声愈加强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沈剑峰曾表示,我国与就业歧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多而零散、未成体系,一部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对于整治歧视问题将更具有规范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是最切实可行和有效的措施。此外,还应完善救济手段,如加大劳动保障监察介入力度,可以设置就业歧视行政处罚等。
熊丙奇表示,我国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时已经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主要目的就是避免给高校贴标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所有中国高校的自觉追求和行动目标,要有世界一流的视野和格局。“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
从首轮建设情况看,一些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解还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存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冲动。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
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熊丙奇表示,消除社会的学历歧视,破除唯学历论、唯名校论,其实还需要从根本上来推进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改革,要避免一些教育工程和教育计划给学校贴标签。
他还建议,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体制内的单位,尤其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推进就业公平。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招录,应率先破除学历歧视,在人才使用上“不拘一格”。
九派新闻记者闫华阳
蓝色桔梗花
干嘛要破除学历歧视?学历这个东西是靠后个人后天努力可以陈旧的东西,如果要破除学历歧视,那大家干嘛要好好学习呢?都随便混混考个非常一般的大学就行了,那名校学生的努力有半毛线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