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智库:中小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路径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2024-11-15 15:11:51

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党总支书记张大有

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语文教师王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内核,是推动中华民族生存进步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认识以及关于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突破。

中小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过程,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中小学校要充分考虑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融入时代内涵,提炼出现代化的表达形式,从而激活其生命力并保持长足的影响力。

中小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小学校作为培养未来时代英才和国家栋梁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等形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

通过培养青少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这种自信感和归属感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中小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困难

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例如,许多学生都读过《论语》《水浒传》《骆驼祥子》等经典著作,这些作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纳入教育体系的阅读丛书中。青少年对于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习俗和文化内涵等也有基本的认知。但我们发现学生深入了解的程度仍然有限,特别是对于先秦早期文学类等非考试重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价值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认知还有待加强。

究其原因,一是当前的教育体系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不足。例如,部分学校可能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传统文化教育,故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极为有限,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当然教育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二是社会氛围对青少年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种各样的信息竞相呈现,传统文化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导致其传播效果不佳。当下,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浏览简短、有趣的内容,而对于复杂深度的文化内容则缺乏耐心和兴趣,这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挑战。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一些学生会选择性地忽视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倾向于接受简单易懂的信息,这进一步降低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是家庭教育的差异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家庭背景、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和效果也存在差异。一些家庭可能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另一些家庭则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

因此,要想培养青少年弘扬传统文化,拓宽其了解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创新发展,这需要家校社共同努力。

▲优秀戏曲《春草闯堂》在北京二中展演,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小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中小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

一、改进育人方法,注重育人导向。

首先,要加强文化教育,注重育人导向,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让青少年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有效地坚定“四个自信”。

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之中。构建校本课程载体,各级学校可根据层次和实际,开设程度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向青少年传授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开设《国学精粹》《经典咏流传》《中华礼仪》《神奇中医》《我要学非遗》等校本选修课程,从不同角度涵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各中小学校还可改进育人方法,把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放置于学生可感可知的学习生活中,组织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艺术表演等为青少年提供实践平台。成立以教师或学生为主体的宣讲团,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以涤荡学生的心灵、促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组织切身体验的活动,使青少年能够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此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

二、构建育人平台,健全教育载体。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数字化传播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针对这一趋势,中小学校应以文化数字化建设为导向,进一步创新育人平台的形式,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和资源,开发出具有教育意义和传播效果的文化产品。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古代建筑、名胜古迹,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使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小学校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和趣味性。例如,可以开设在线课程、网络讲座,通过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为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所在学校还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使传统文化能够更广泛地传播。比如,利用公众号发布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和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师生和社会大众关注与参与,并通过网络直播、在线展览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给更多的人群,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教务处、课程处与信息处联动,在新媒体平台上提供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详细信息,如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师资队伍介绍等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图书馆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保管者,可以通过学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分享传统文化书籍资源,如数字化的典籍、文献资料、文化史料等,让学生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校信息处在新媒体平台上可以负责传统文化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发布校园文化节、传统艺术表演等活动信息,吸引更多师生的参与和关注。

校史馆作为学校的传统文化底蕴所在,也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示学校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布校史沿革、名人故事、历史建筑等内容,让师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特色,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筑牢思想根基,挖掘本土资源。

为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小学校还可挖掘本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实地走访调查,打造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5月,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探赜索隐,领略‘京’彩”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历史文献和口述传承中挖掘北京传统文化资源,并深入研究地方志、史书和民间故事,了解北京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重要事件,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可根据当地老人和民间艺人的口述,收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见解,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

鼓励学生走访北京胡同,关注本土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挖掘出传统节庆、民俗习惯、手工艺品等传统文化元素,发现具有特色和魅力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例如,挖掘北京饮食文化、传统美术、戏剧、服装鞋帽、茶叶中药等艺术形式,进行保护、传承和弘扬。

学校还借助北京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挖掘出与本土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源,并通过研究北京的古迹遗址、文化遗产等,发现与本土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鼓励学生调查走访后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建立数字化资料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文字资料,可通过扫描或者键入的方式转换成电子文档;对于图片和照片,可通过扫描或者拍摄的方式获取数字化图像;对于音频和视频资料,可以录制或者转录的方式获取数字化音视频文件。各中小学校亦可采用此种方式用数据库或者网络云盘的形式进行存储和管理,并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对文化资源进行归档和整理,以便师生后续的检索和利用。

四、促进社区联动,丰富育人途径。

中小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充分结合社区实践活动和家庭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案进行交流,使校外教育体制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利用。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与驻地朝阳区姚家园西里社区共建“新时代青少年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与驻地企业北京朝阳站团委合作,聘请了北京站团委书记担任学校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实践导师和少年先锋团校外辅导员,引导少先队志愿者继承发扬雷锋精神书写二中朝阳的“雷锋故事”;校内组建二中朝阳学“习”小组红色志愿宣讲团,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校内红色志愿宣讲,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们在优秀党员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主流声音。

五、建立传播机制,营造学校文化传播环境。

为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和深度,各中小学校应建立长期稳定的传统文化传播机制,不断推出新的文化活动和内容,保持学生的持续关注和参与,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验,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和创新。

中小学校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传播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方面,中小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资源,如校园广播、德育晨会等,开展传统文化宣传和推广活动,定期发布传统文化知识、活动信息,向师生宣传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创设多种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例如,围绕书法、武术、绘画等方面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传统文化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在校园各个角落分享自己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使校园的每一隅都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空气养人”,让“空间说话”,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小学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本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多元支持。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3期、11月1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0 阅读:6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简介:该账号由《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