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长征前毛主席忽患痢疾,急招来红军的“华佗”傅连暲:“我给你三天时间,

市井老李 2024-11-15 18:20:44

1934年,长征前毛主席忽患痢疾,急招来红军的“华佗”傅连暲:“我给你三天时间,把我治好。”   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国民党想要乘胜追击,想要一举将红军有生力量消灭。   如果此时身体出现问题,那对毛主席对整个红军都是致命的。   毛主席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高烧不退,病情危急。   张闻天急得不行,赶紧给傅连暲打了电话。   电话那头,是中央的最高行政领导人,语气凝重,不容置疑。   毛主席病重,务必全力救治!   傅连暲二话不说,骑着骡子,日夜兼程,赶往于都。   180里的山路,在他心中,是与时间赛跑的生死线。   昏暗的农舍,简陋的木板床,毛主席面色通红,气息微弱。   没有时间寒暄,傅连暲立即开始诊断。   高烧、头痛、腹胀…结合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经验,傅连暲判断是恶性疟疾。   面对病重的毛主席,傅连暲许下承诺:三天之内,一定治好!   三天,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要治好恶性疟疾,谈何容易?   傅连暲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加大奎宁剂量。   亲自尝药,确认无误后才给毛主席服用。   日夜守护,不敢合眼。   三天后,奇迹出现,毛主席的烧退了,能下床走动了。   虚弱的笑容里,是对傅连暲的感激。   “傅医生就是华佗!”   毛主席由衷的赞叹,对傅连暲医术表示肯定。   在之后的长征路上,傅连暲不顾自身肺病、胃病和痔疮的折磨,坚持随军。   他练习骑马,为战士们看病疗伤,为产妇接生。   贺子珍在长征途中诞下女儿。   就是在傅连暲的帮助下,在一个简陋的茅草房里完成的。   而毛主席与傅连暲其实也早就相识。   1925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福建汀州,偏安一隅,却也难逃乱世波及。   福音医院,一家由英国人开办的教会医院。   本是救治病患的场所,却因院长的突然逃离陷入混乱。   关键时刻,31岁的傅连暲站了出来。   这位年轻的医生,医术在汀州八县早已是响当当的招牌,深受百姓的敬爱。   他出身贫苦,对穷苦大众的疾苦感同身受。   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更是深恶痛绝。   他已经萌生了革命的念头。   接任院长,于他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肩负起一份责任。   1927年,南昌起义的枪声,震醒了沉睡的中国。   当起义部队即将抵达汀州的消息传来,傅连暲立刻行动起来。   将医院改造成红军临时医院。   300多名伤病员,在这里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其中,就有两位对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人物徐特立和陈赓。   傅连暲亲手为他们治疗,悉心照护。   陈赓将军对此铭感于心,此后每年都为傅连暲祝寿。   甚至在临终前,都还不忘嘱咐家人:每逢中秋,都要记得给傅连暲同志送上祝福。   福音医院成了红军的避难所,傅连暲成了最早帮助红军的医生。   1929年,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占汀州,专程前往看望这位“红色医生”。   在毛主席的建议下,福音医院更名为中央红色医院,迁往瑞金。   傅连暲担任院长兼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傅连暲身兼数职,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医生身份。   “我最喜欢人家称呼我为傅医生。”   他拒绝了卫生部部长的职位,选择做一名副部长。   因为他更想办一所医学院,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生。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带领医疗队赶赴前线救人。   面对美军细菌战的威胁,他带领团队开展反细菌战。   除了繁忙的行政工作,傅连暲还负责中央领导的保健工作。   他一丝不苟,对每一位领导的健康都尽心尽力。   新药必须自己先试,针剂也一样,确保安全才能给领导用。   但长期的劳累,让傅连暲积劳成疾。   他只能吃流食,蔬菜水果必须切碎煮烂才能吃。   卧室成了办公室,长时间坐着办公都成了奢望。   “红色华佗”傅连暲,他可能没那么有名,但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却非常重要。

0 阅读:67

市井老李

简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