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忍近2个月后,蒙古国终于坐不住了,主动放出风声,要和中俄“再续前缘”,但这笔买卖成不成,还得看中国的态度。
奥云额尔登
日前,彭博社援引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的话报道称,蒙古政府如今还希望与中国和俄罗斯进行合作,重点围绕“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项目,蒙古希望能够开展三方谈判。此前,该项目因为价格谈判陷入僵局之中,蒙古希望能够继续推进。
要知道,中俄蒙三国合作陷入停滞,最大原因就在于蒙古。报道中提到的“价格谈判”僵局,就是因为蒙古的“坐地起价”。
天然气
根据中俄蒙合作的框架来看,天然气的相关建设支出,主要是由中俄承担,还会给蒙古支付相应的“过境费”,同时带动蒙古当地的就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通俗来讲,蒙古方面只需要“坐着收钱”,但是,蒙古犹嫌不足,希望能够进一步“过境费”,这一行为中俄自然不答应,也就导致了项目的搁置。
但是,中俄并非没有为此事做出努力。去年9月份,普京高调访问蒙古,与蒙方就各领域合作展开讨论,并在签署了相关协议后,特别强调了天然气合作。
普京当时称,俄罗斯已经看到,“俄蒙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前景良好”,不仅是天然气过境问题,还在考虑向蒙古国消费者供应天然气的可能性。
普京访蒙
仅隔4天之后,中方高层应邀访问蒙古,谈的也是天然气相关事宜。中方强调,愿意积极推进双边的互联互通,希望在能源等领域深化合作,同时特别强调,希望加快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的建设。可以说,中俄已经给足了蒙古面子,但是蒙古方面却依旧“摆架子”,导致中俄蒙合作项目就停滞不前。
事件转折发生在去年12月份。俄罗斯塔斯社在12月25日报道称,俄副总理诺瓦克宣布,俄罗斯已经启动了中俄哈三方天然气管道项目,途经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项目的可行性当时就已经开始进行。据悉,新的天然气管道能够每年向中国输送350亿立方米天然气。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
当时,哈萨克斯坦方面表现出了和蒙古截然不同的态度。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萨特卡利耶夫表示,哈方将会全力支持项目启动,并且已经解决了几乎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蒙古“坐地起价”,哈方却是态度殷切,中俄自然也会评估两者的区别。
如今出现了强有力的竞争者,蒙古强忍了近2个月,终于坐不住了,才会主动放出风声,希望和中俄继续合作。
中俄合作
但是,这件事成与不成,还是得看中国的选择。毕竟,中方才是“买家”,现阶段,俄罗斯方面经济受到重创,急需新的项目为国内经济注入活力,因此,在中俄合作中,掌握更大话语权的,其实是中方。
但是,国家间的合作讲究“互信互惠、互利共赢”,信任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蒙古已经有了“前科”,消耗了中方的信任,未来的合作就要更加谨慎。蒙古如今回过神来“亡羊补牢”,或许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