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发对着汪东兴说:“现在的我已经很知足了”享受11级别待遇

文山聊武器 2025-02-21 06:00:57

悲愤离乡投身革命

陈兴发的家境用“穷得揭不开锅”来形容毫不为过。家中田地不过几分,靠父母辛苦劳作勉强维持生计。极度困窘的家庭状况让陈兴发从很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他从五六岁起便跟随父母下地干活,拔草、放牛成了他每天的日常。

陈兴发十岁那年,家乡连年遭遇自然灾害,庄稼歉收,家庭的负担更加沉重。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他一同上山打猎,依靠山林中的野味维持生计。每次父子俩扛着猎枪、猎叉钻入山林,他们与猎物的对峙往往惊险万分。

12岁那年,一位路过裴源村的拳师被热情好客的父亲邀来家中留宿。听闻拳师在村庄里传授功夫,陈兴发的父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他去拜师学艺。拳师对陈兴发勉强能填饱肚子的瘦削躯体十分犹豫,但看到少年眼中炽热的决心后破例收下了他。

自此,陈兴发开始了清晨和黄昏之间每日不停歇的习武时光。尽管每天都练得筋骨酸痛,但他坚持这样苦练了整整七年。

1929年,陈兴发年仅16岁,方志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支部队经过陈兴发所在的裴源村。他们的到来打破了村庄往日的寂静,使得人们开始议论起这些身穿草鞋的战士。他们沿途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号召贫苦百姓推翻压迫者的统治,用自己的力量争取土地和自由。

陈兴发被这支与众不同的队伍深深吸引。他们与贫困的村民平等地交谈,为当地劳苦大众送来粮食,还讲述共产党帮助穷人翻身的故事。这些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了陈兴发。就在红军离村的前一夜,陈兴发毅然决定参加革命,随队出发。当时,他只背了父亲打猎用的一杆猎枪,以及简单的几件换洗衣裳。

在陈兴发出发的第二天,反动民团听闻裴源村有人加入红军后,迅速杀回村里,对村民展开了血腥的报复。他的家人成为反动派屠刀下的牺牲品,所有财物被洗劫一空,家中老幼横遭残杀。

特务连连长的英勇岁月

加入红军后,陈兴发凭借高强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很快在队伍中脱颖而出。在队伍扩编时,陈兴发表现出的果断和勇猛让上级对他刮目相看。他逐渐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特务连连长,肩负起更重要的职责。这支特务连,因作战任务极其危险,几乎总在敌人的最前线活动,是很多人眼中的“敢死队”。

作为连长的陈兴发,他与战友常常夜晚潜伏、白天突袭,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出奇制胜。一次伏击战中,陈兴发带领特务连以少敌多伏击了正在押送物资的国民党军运输队。他亲自侦察敌人行进路线并精心布置,特务连利用地形优势设置了一条关键的封锁线。敌军企图顽抗,但在密集的火力打击下溃不成军,不得不丢下大量辎重仓皇逃窜。

每一次胜利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危险。陈兴发指挥特务连参与的一场激烈战斗中,敌人派遣强大的火力部队进行围剿。在狭窄的山路上,双方激烈交火,战况白热化。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一颗敌军的流弹击中了陈兴发的头部,他的左脸瞬间血流如注,连战友们都以为他不幸牺牲。但令所有人震惊的是,陈兴发竟然没有倒下。他用布条简单包扎伤口后继续组织突围,并坚决要求队伍先行撤退。受伤后,他的左眼几乎完全失明,但顽强活了下来,为这场血战画上句号。

这次伤痛并未改变陈兴发坚强的意志。他认为,自己幸存下来是天大的幸运,而还有那么多烈士倒在战场。他不希望大家为他的伤势而气馁,反而在伤口稍有恢复后便投入工作。当时,敌后游击战陷入胶着状态,陈兴发亲自带着队伍反复侦察敌情,用灵活的打法打破僵局。在随后的岁月里,陈兴发被调往赣粤边区,继续追随陈毅领导的部队参与游击战。

化险为夷的隐秘传递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并奔赴抗日前线,同时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继续在华中地区开展敌后工作。在这次重组中,陈兴发仍然跟随陈毅,担任他的贴身警卫。

为了保护情报的绝对安全,陈兴发每次执行任务,都会乔装打扮成乡村常见的普通人:有时扮成挑柴的樵夫,有时化装为行走的货郎子。即便在敌人设卡极其严密的情况下,他也能找到一条隐藏的路线,将消息送达指定地点。

在这么多次执行任务中,陈兴发最为惊险的一次发生在1941年。那时,新四军的指挥部急需将一条重要情报送往另一处游击根据地。由于情报内容直接关系到军事部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时敌人警觉性极高,布下了严密的封锁网。

陈兴发主动担下了这项极度危险的任务,仅带着一把小刀和几张普通的农民粮票。他选择了从稻田旁的羊肠小道潜行,始终以泰然自若的姿态伪装成一个回乡的农民。在经过一个检查站时,有敌军士兵盘问他随身物品,他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包装满秕谷的破布袋,并故意当着他们的面撒了一些谷壳,装作一副苦哈哈的模样,成功摆脱了敌人的怀疑。最终,他费尽四天三夜才将情报成功送达目的地。

宁冈岁月的扎实奉献

1949年,随着上海的解放,陈兴发的人生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当年,他被任命为华东军区交际处副处长。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却萌生出另一种情怀——思乡心切,想为生养自己的江西家乡献出余生。他在工作中多次向组织提起这一愿望,希望能够回到熟悉的乡土,参与基层的建设工作。

经过多次申请和组织的慎重考虑,陈兴发的请求最终得到了批准,回到了江西。他先被安排到贵溪县人民武装部担任职务,在这里,他总结自己多年的战场经验,积极协助地方武装力量的建设,加强基层的民兵组织、协调边防巡逻工作,为新中国稳定的基层治安环境作出了贡献。

几年后,陈兴发主动申请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宁冈县工作。宁冈,这个曾经辉煌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如今依然是一片相对贫瘠的土地,百姓生活艰难,基础设施极为落后。

到宁冈县后,陈兴发被调任供销社担任主任。每天一大早,陈兴发就扛起背包,带领职工穿梭于宁冈县的各个村庄,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有时遇到崎岖的山路,他总是和大家一样,背起沉重的物资徒步跋涉,其身体力行让所有的职工敬佩不已。

1965年的春天,井冈山曾经的烽烟已化为高山上的薄雾,在经历十多年的和平建设后,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一年,毛主席重返井冈山视察革命老区,随行的人员中有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当车队行至宁冈县时,汪东兴无意中在县供销社发现了一位熟悉的身影。尽管对方穿着朴素,却难掩他身上透出的军人风采,正是昔日战友陈兴发。汪东兴当即上前与他寒暄,并将这一发现第一时间汇报给了毛主席。

毛泽东听到陈兴发的名字后非常激动。这位曾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特务连连长,竟然甘于在这样一个基层供销社默默奉献。毛主席感慨地说:“兴发是个有本事的人,却总是甘居人后。”为了表达对这位老战士的关怀,毛主席当即指示汪东兴代为慰问,并问询陈兴发是否愿意调任更高的职位。

面对这样的提议,陈兴发轻轻摇头,以朴实的语气回复:“主席,我不过是想为百姓做点实事,没别的愿望。”谈起牺牲的那些战友,他眼眶中带着泪光,感慨不已地说道:“跟他们比起来,我这一生,已经很知足了。”

1966年,年近六旬的陈兴发决定功成身退,从供销社主任的岗位上光荣退休享受行政11级待遇。虽然身体逐渐衰老,但他始终心系家乡的建设,已经习惯了用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去帮助别人。几年后,他的敬业精神被远在北京的大将萧劲光得知。萧劲光曾同陈兴发并肩作战,对他的革命历程十分熟悉,特意指示要给予陈兴发一定的生活补助。

当补助款送到陈兴发手中时,他却拒绝用于自己的生活,而是将这笔钱悉数捐献给宁冈县政府,用于改善老区的基础设施。他深情地说:“我自己够住够吃就行,这些钱能多修几条路,多为老家的乡亲们做些事就够了。”1980年,陈兴发因几十年前的头部旧伤复发,不幸辞世,享年67岁。

参考资料:[1]陈吉宁,陈海宁,陈南宁.缅怀老红军父亲陈兴发[J].大江南北,2014,0(1):25-27

0 阅读:57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