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生代港台艺人再也红不到内地了?

文山聊武器 2025-02-21 06:01:04

国族主义的文化讯息与意识,在曾经的香港影人思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血脉的同源性能够超越意识形态而去自由地表现与思考自己的角色与文化。

早期香港电影人的思想状态,在这样的非常的时期,显现出元意识形态的国族主义倾向与根性。

其实在实际的电影活动与发展过程中,背景特别复杂,世界、生活和电影本身呈现出了自相矛盾的意涵与色彩。

总体上说,香港电影保留了对中国性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

血脉交融的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

从电影史的意义上,香港电影,特别是它和内地电影的关系,是非常富有意味的。

由电影交流与传播史来看,在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整体融合的道路上,有激烈竞争,更有相互依赖、依存的一面,是一种血脉的会通与融合。

比如中国电影史上的影片重拍、翻拍和名著改编,就是绝好的例证。

有研究统计,在20世纪30年代,香港电影导演共有60多人,其中有超过40人来自上海,并且执导了200多部粤语电影,占了当时香港粤语片总产量的一多半。

在资本、题材、编导 、演员等方面,都和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拍摄大量粤语片的同时,把在上海沿用的制作电影方法、拍摄技巧,甚至剧本等等,都一并带来,影响了香港电影的拍摄特色。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中,有不少是早期上海电影的重拍、翻拍片或者模仿之作。

比如1922年中国影戏社拍的《阎瑞生》,明星公司拍摄的《孤儿救祖记》(1923)、《玉梨魂》(1924)、《空谷兰》(1925)、《姊妹花》(1933),联华公司的《神女》(1934)、《慈母曲》(1937),天下的《梁祝痛史》(1926)、《王先生》(1934),等等,这些影片不少是名作,都曾在香港重拍过。

香港电影在市场条件下,其压力往往来自时间上的匆促、匆忙。

发行在即,市场给定的条件下,时间真正是普遍必然的原则。

质量差,也不能不能忍着。

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改编别人的,特别是内地的作家的作品或是集体创作。

电影剧作往往是已经先有一个蓝本做参考,很少由零开始,无所凭依。

这种方法在当时很流行,也很简单。

再加上当时很多电影喜欢改编文学作品,除了想提升电影的质量外,同时也是一个省时省钱的做法。

香港电影界所做文学改编的影片没有客观标准,纯的和不纯的兼具,但是最初都怀着向内地文学家、电影家学习的心态,虽然质量不能保证,但是仍然是比较具有纯粹的文化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知识谱系与背景明确。

到了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发展很快,每年产量都达到几百部,电影的评断已经交给社会尤其是市场了,发展格外快,所以改变了某些思路。

香港电影的变迁与没落

其实香港电影的繁荣主要靠海外市场和台湾市场,于是在香港电影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电影受众体系交错的问题。

因为本土的、亚洲的与世界的,有时候,难以确定在哪个意义上使用一个概念。

再加上随着后来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带自身的电影崛起,香港电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仅遭遇了危机,甚至还步入了低谷。

1997年香港上映的港产片数量(包括合拍片)为186部,票房达几十亿元,但是此后逐年递减,通常年产量仅为几十部,票房为三四亿元。

但是,香港电影对内地电影的积极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市场、体制以至观念、文化等具有形而上深度的问题。

如今,中国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并存与融合,使得电影的内容越发丰富,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形式和文化。

虽然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有一些不同之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两者之间同时还是存在着不少相同之处的。

虽然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在审美趣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体现在语言、地域、趣味与价值选择中。

但是,香港电影包含着从自己的角度对电影活动、规律的独特理解以及视角,更包含着中国人对自身审美趣味和文化意识的概括、把握和思考。

无论是相同还是相异,香港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地电影是互补的。

因此,新世纪香港电影进入内地,与内地电影融合、互渗与发展,既有两地电影血脉会通相印证的一面,又有对中国内地电影进行补充的一面,更有对21世纪中国电影充满启示、推动发展的一面。

香港电影进来了,通过这样的交流、融合,能够鼓励中国内地电影人进一步把电影作为职业,使电影有一个很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对香港电影在当下存在发展的困顿、困惑,以及对存在的未来性的关切,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有的时候,真正好的合作、好的发展契机的获得,是在历史的回望与困惑,在比较无意识,甚至是比较杂乱的情况下产生的。

而电影的意义就在于电影的自身。

如今随着新时期以来电影创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谢晋、吴贻弓、吴天明等第三、四代导演创作能力不减,先后创作了《天云山传奇》(1980年)、《城南旧事》(1982年)、《老井》(1987年)等电影。

1984年上映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以及《喋血黑谷》等进一步宣告了第五代导演的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片用全新的观念和手法革新了国产电影的创作,同时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追问和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遥相呼应,让这些影片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理性反思,第五代导演的地位由此确立。

进入21世纪,内地电影在技术和思想层面开始引领中国电影创作的方向和潮流。

《无间道》(2002年)已成香港电影的绝唱,银河映像虽然一枝独秀,但是香港电影的没落似乎已成定局。

香港的“明星电影”是一把双刃剑

提到香港电影,大部分人可能会联想到如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和周星驰等众多明星。

这些明星构建了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这十年,可以说是“明星电影”的黄金十年。

在这些明星电影里,可能很多人会不知道影片的导演是谁,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肯定会知道影片的主角是谁。

其实这种“明星电影”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对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因为,一方面,明星具有超凡的魅力和极高的票房号召力,1986年到1997年这12年的年度票房冠军居然被周润发、成龙和周星驰三人所主演的12部影片所平分,1993年周星驰更是创造了其主演的6部影片部部票房超过3000万,这种前无古人、后恐怕也无来者的奇迹。

当时观众买票进电影院,就是为了看这些大牌明星们的表演,看周润发耍枪玩牌,看成龙、李连杰展示功夫,看周星驰鬼马搞笑,明星的类型特征赋予了他们特有的气质和魅力,以至于观众一看到某位明星主演的电影海报时,其脑海中立刻就能浮想出他即将在该部影片中的表演,然后迫不及待地买票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明星电影”却由于明星的绝对核心作用而忽视了其他许多因素,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影片的叙事了。

有的时候,整部影片都围绕着明星转,为了展现明星的魅力而破坏影片的整体叙事结构,以至于许多情节经不起推敲,比如明明可以用枪的地方却非要拳打脚踢,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些经不起推敲的情节,实际上就是为了使影片中的明星更加闪亮,把明星光环最大化。

因此,在香港回归后的十年,香港电影苦苦挣扎十年,产量和收入均大幅度减少,类型片种也衰落或者消亡了大半,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明星电影”的衰败。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老一代明星已经渐渐老去,而新一代明星却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缺乏统领全局的才能下,不仅难以进军内地市场,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力,还会使新一代香港电影失去对观众票房的号召力,进一步走向衰败和没落。

尤其是在面对好莱坞的强势输出,以及大陆电影产业在经济和文化的双重驱动下日渐强势,国产电影的复兴之路已经开启的双重“逼迫”下,要拯救香港电影还是得靠明星,而且是大星。

从近几年高居票房榜前列的依旧是周星驰、李连杰、成龙、刘德华甚至周杰伦的电影,就可深刻明白。

另外,如今香港电影商业化的浪潮依然在加剧,但是面对多元化的市场,香港电影更应该关注平凡生活的自由,保持香港特色,这样才能延续香港电影的传统,也是拯救香港电影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所以必须培养新的大明星,只有新的巨星,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才能让香港电影从轮番轰炸的好莱坞大片中脱颖而出。参考文献:

为什么风靡内地的港台文化和明星们,现在不红了?原因何在?

0 阅读:13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