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延安,这天毛主席走进肖劲光的窑洞,笑着道:”听说你这里有不少宝贝?”

麒阁史观 2024-11-21 17:35:34

1938年延安,这天毛主席走进肖劲光的窑洞,笑着道:”听说你这里有不少宝贝?”

肖劲光表情一愣,不知主席何意,只见伟人伸手指了指一样东西,瞬间他的脸上恍然大悟。

(参考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借“宝贝”2019年04月01日)

1938年的延安,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间,窑洞星罗棋布。

在这些简陋的窑洞里,孕育着中国革命的希望,也发生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天,毛主席来到了萧劲光的窑洞。

窑洞里很简朴,除了简单的家具,最显眼的便是一摞书籍,它们静静地躺在桌子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毛主席的目光被这些书籍吸引了。

“听说你这里还有不少宝贝?”

这句看似随意的话,却蕴含着深意。

在那个年代,“宝贝”可不是随便用的词。

它代表着珍贵,代表着重要。

萧劲光纳闷了,这窑洞里穷得叮当响,有什么好偷的?

难道主席指的是……

他看向桌上的书籍,突然明白了。

对他们这些革命者来说,还有什么比知识更宝贵的呢?

毛主席径直走到书桌前,拿起两本书——《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

这两本书,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以说是军事理论的精华。

它们是萧劲光视若珍宝的“拐棍”,伴随他走过了漫漫长征路。

“我想借阅一下”,毛主席说。

萧劲光的心头掠过一丝犹豫。

这两本书对他至关重要,不仅用于个人学习,也指导部队的训练。

他知道毛主席爱书,也知道他一旦借走,归还日期就不好说了。

但他最终还是同意了。

这两本书对他研究毛主席都很有帮助。

现在,成败荣辱都算不上什么,最重要的是革命成功。

“借你一阅,也让我当当‘拐棍’”,毛主席笑着说。

就这样,两本书开始了它们的旅程。

它们从萧劲光的书桌上,来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它们见证了毛主席的夜以继日,见证了他对军事理论的深入思考。

毛主席如饥似渴地研读着这两本书,从中汲取着军事智慧的营养。

他将书本知识与战场经验巧妙融合,进而构建出独树一帜的军事理论,其智慧与实践的结晶令人赞叹。

与此同时,萧劲光带着部队继续训练,并用书本上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

两本书,是两位革命领袖之间的桥梁,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

时间流逝,战事紧张,两人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借书的事情似乎被搁置了。

直到很久以后,毛主席的侍从专程将这两本书送还给了萧劲光,并附上了毛主席的亲笔信。

信里,主席说明了书一直没还的原因,并感谢萧劲光将军的大方借书。

信中,毛主席写道:“这两本书,于我大有裨益。这些学习让我对军事理论和战争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继续写道:“这两本书,也成为了我们友谊的见证。它们记录了我们求知的历程,也记录了我们并肩战斗的革命情谊。

萧劲光收到书信和包裹,心里五味杂陈。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生酷爱书籍,早年在井冈山闹革命时,总是捧着书坐在石头上,后来那块石头被唤作“读书石”。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他又每天枕着书入眠,床上、桌子上到处都是书籍,整天埋头苦读,汲取各种精神营养。

直到今天,其故居内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眠床之侧,存放着一大堆的书,人们甚至这样形容他的卧室:“一半的床用来睡觉,一半的床用来放书。”

和主席一样,肖劲光也是嗜书如命。

小时候家里穷,遇到一本好书恨不得立即吃透,久而久之,伙伴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书憨子“。

为了书,他还差点丢掉性命。

第二次从苏联留学归来,萧劲光和李卓然一起赶赴中央苏区。

一路上到处都是关卡。

为了安全起见,萧劲光不得不和李卓然一起化了装,李卓然扮成教师,萧劲光装扮成商人。

可是路上萧劲光偶然发现一个书摊,禁不住手痒,买了一本苏联政治经济学,拿在手里。

过关卡的时候,李卓然赶紧把萧劲光的书夺了过来,他说你是商人,拿着书不就露馅了?

真是好险!在那种白色恐怖的环境下,萧劲光还不忘记买书,真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书憨子”。

乱世之中,书比什么都珍贵,知识更是无价。

毛主席和萧劲光对学习的重视,对知识的渴望,正是他们能够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因素。

这个故事让我们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珍宝?

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

对于毛主席和萧劲光来说,答案显而易见。

比起什么钱财,他们更看重学习和求知。

我们是否像毛主席和萧劲光那样,对知识保持着渴望和敬畏之心?

延安的窑洞,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友谊的珍视。

1 阅读:1041
麒阁史观

麒阁史观

史明如镜,照亮现实,亦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