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青海冤案震惊邓公,官二代杀人改判无期,只因一省官官相护
1979年的二月初一,青海省的省委家属院,居住在此地的,大多都是省委工作人员的家庭。
此时的青海天气尚未回暖,天干物燥,正睡到酣处的王强只感觉到嘴唇干渴,极度想喝口水润润嗓子,只可惜睡梦中并没有找到水。
渴醒的王强很烦躁,因为屋子里的水杯和暖壶都没水,他想喝的话,只能拿着水壶去家属院的水房接,最终对水的渴望战胜了赖床的懒惰,他决定去水房接水。
就在王强怀着一肚子起床气到了水房、准备接水的时候,另一个不速之客在他之后,紧跟着推开水房的门进来了。
王强打眼一看,是邻居杨小民,对方日常行事十分霸道,以往经常仗着自家父亲的身份,在家属院内耀武扬威,甚至还欺负过他几次。
王强并不想和杨小民搭话,打开自己的暖水壶,就准备赶紧接水,接完水赶紧走,自己一定不主动招惹对方。
但杨小民并不这样看,自己和王强前后脚进的水房,后者看到自己进来要接水,竟然不主动让开位置、让自己先去接,竟然还装作看不到自己的模样,简直就是不把他放在眼里。
于是,杨小民开始怒骂王强,让对方赶紧让开,必须他先接水才行。
王强一肚子的气,据理力争了两句之后,在杨小民的拳头威胁下,最终还是选择了让出位置,自己默默地退出了水房,回屋息事宁人。
可是,杨小民并不就此善罢甘休,心里越发觉得需要给王强点儿教训尝尝。
想罢,杨小民连自己接的水都不管了,回房从床垫下抽出了自己的5寸刀,直接就冲进了王强的屋子,进门对着他就是一阵乱捅,前后数十刀,王强倒在了血泊之中。
受限于过去的医疗条件有限,王强并没有被医院抢救过来,杨小民自然也成为了实打实的杀人犯,一审按照法律判处死刑。
但两个月后,已经被判死刑的杨小民,却在法院内部偷偷进行了非公开二审,最终结果是“死刑”改成了“死缓”。
更加出乎王家人意料之外的是,杨小民的“死缓”甚至也只是暂时的,因为法院方面似乎正在对杨小民杀人案进行“三审”,背后似乎有着杨小民父亲的大力推动。
这下王家人直接坐蜡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在短暂的悲痛之后,他们强撑起精神,拿着王强受伤的血衣,去省政府上访,想让政府为他们主持公道。
事情走到这一步,“血衣上访”一时间也让众多百姓民怨沸腾,可哪怕有再多的人民群众去省政府反映情况,最后都如同石沉大海,青海省政府那边是一点儿正面回复都没有。
面对省政府的不作为,王家人也曾一再坚持上访,但最后换来的,不止是多位政府高官的推诿不顾,甚至还有各种暗面势力上的警告,提醒他们再这样搞,说不定会有生命危险。
其实,杨小民杀人案的背后,杨小民父亲杨国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他当时青海省的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按照最初逮捕杨小民的办案人员的说法,前者在被拘捕后,态度还是一如既往的嚣张,嘴里叫嚣着自己父亲杨国英的官职,“我过几天就出去了”。
事实上,杨小民还真没说假话,他爸爸杨国英还真有这个能力,一个办公厅副主任,但主管保卫工作,几十年的官场生涯,让他在整个青海省委班子内部,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另外,杨国英之所以能够操控杨小民杀人案的审判结果,也是他在省委内部的关系网起的作用,因为历史遗留的问题,当时青海省高官大多都是陕北同乡,关系密切。
1983年,王家伸冤的事情第一次迎来了转机,那是一位从外地转到青海的新华社记者邓全施,对方在了解到杨小民杀人案之后,内心的“良知”作祟,决定为其伸张正义。
但出于常年的记者工作经验,邓全施深知,自己帮助王家调查杨小民杀人案的事情绝对要隐蔽,一定不能泄露任何风声。
几经调查之下,邓全施看到了王强被害时的斑驳血衣,看到了上千民众签名的上诉横幅,也调查到了一些有关于杨小民刑期改判事件的内幕。
1984年,中央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党风党纪的整改工作,邓全施等一众有良知的记者写了一份特殊的内参,收件人是《光明日报》总部。
不久之后,此内参一字不改,直达中南海,邓公看过之后,怒言:“这还是人民的政府吗?”
最开始,邓公也是考虑到青海省的问题,着令青海省委整改,这个庞大的“关系网”面对中央的责难,竟然还是没有把杨小民的“无期”改为原来的“死刑”。
这样的结果,让等案件后续的邓公认识到,杨小民杀人案可能并不是特殊的个例,眼下似乎是整个青海省的政府班子都出了问题。
于是,1985年1月,中央调查组前往青海当地彻查杨小民杀人案。
同年7月,原来逍遥法外的杨小民便从“无期”回到了最初的“死刑”,并在刑场验明正身之后去了他该去的地方。
至于站在杨小民背后的杨国英,以及他身处的青海省政府“关系网”,也被中央调查组一网打尽,王家人遭受的苦难,终于在6年后沉冤昭雪。
事后邓公对此事也有过评价,像杨小民杀人案这样的冤案,一旦政府不管不顾,迟早会成为威胁党内政治生态的巨大毒瘤,必须公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