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冬交替时节,咳嗽这一常见症状常困扰着无数人,更在医疗领域提出了诸多挑战。
面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健康难题,当前医疗体系中的基层诊疗往往面临着诊断手段相对单一等困境。而中医与儿科在咳嗽的诊疗上,又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展现出了不同的诊疗路径。
为深入解析咳嗽的复杂机制,提升公众对咳嗽的科学认知,中国咳嗽联盟决定于每年11月22日设立“中国咳嗽科普日”。在首个“中国咳嗽科普日”,中国咳嗽联盟携手医师报,由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公益支持,共同发起“2024中国咳嗽科普日——健康科普征集活动”,旨在通过汇聚全国呼吸与咳嗽专家力量,以视频与文章为载体,传递科学、准确、易懂的咳嗽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为此,《医师报》特别专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迟春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李素云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郝创利,从不同角度揭示咳嗽真相,并探讨“中国咳嗽科普日”背后的科普意义和价值。
迟春花:打破误诊漏诊困境加强咳嗽科普教育
嗽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症状,却频繁遭遇误诊与漏诊困境。
“这些误诊漏诊多涉及感冒、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常见疾病。”追溯原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全科医学科主任迟春花分析指出,咳嗽尤其慢性咳嗽病因复杂,基层诊治的局限和大众认知误区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此,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和提高公众科普教育至关重要。
基层诊治面临挑战
在基层医疗中,咳嗽诊治面临着多方面挑战与不足,迟春花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基层医生在掌握咳嗽病因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
其次,诊断技术不足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例如肺功能检查设备应该是基层必备设备之一,但目前尚未在基层普及和应用;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确诊依赖于诱导痰细胞学分类检查,遇到疑似患者,应该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迟春花亦强调了基层医生在咳嗽诊治中的潜力与价值。“只要基层医生掌握了咳嗽常见病因的鉴别诊断,仍然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给予患者有效诊治。”迟春花解释道,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既往病史等,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患者经验性治疗,如果治疗有效,同样可以确定病因。
公众认知陷入误区
面对咳嗽,患者往往急于通过“止咳糖浆”寻求快速缓解。
这种普遍诉求背后,反映出公众对咳嗽病因缺乏正确认知。对此,迟春花表示,医生有责任向患者详细解释咳嗽的潜在病因,并在需要时通过辅助检查来确保准确诊断。这不仅有助于患者理解自身健康状况,还能避免药物滥用和误诊。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还需平衡用药的便捷性与有效性。以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为例,相较于口服药物,气雾剂或干粉吸入剂等给药方式通常更为高效和安全。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因不熟悉这些新剂型而更偏爱口服药物。对此,医生需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新剂型优势,以引导患者做出更合理的治疗选择。
在此背景下,迟春花认为,加强科普教育更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面向公众普及实用的医学科普知识,从而避免盲目服用止咳药;另一方面提升基层医生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咳嗽的常见病因。
在中国咳嗽科普日发起的健康科普征集活动,则为此提供了一个权威的科普平台。在迟春花看来,通过中国咳嗽科普日的设立和科普活动的发起,可以进一步推动全科医生对咳嗽的认识和重视,提高其诊疗水平,最终惠及亿万咳嗽患者。
李素云:中医视角的咳嗽
咳嗽,这一看似简单的症状,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医学原理。
“咳嗽既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病。”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病诊疗中心主任李素云指出,中医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
究其本质,咳嗽乃是肺脏病变的一种表现。但中医的治疗理念远不止于此,它更注重整体与个体的差异。
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咳嗽,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李素云解释道,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再进一步辨别有无痰、虚实寒热等属性。在治疗上,中医通过多环节、多靶点的复方治疗,与西医的靶点明确治疗形成鲜明对比。
例如,对于因受凉或感受寒邪引起的咳嗽,中医会采用宣肺散寒的方药;对于肺气亏虚引起的咳嗽,则会选择补肺益气的治疗药物。这种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正是中医精髓所在。
对于慢性咳嗽或过敏性咳嗽,中医将其归属于“顽咳”“久咳”范畴。“慢性咳嗽多因邪气留滞不去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李素云指出,治疗中,运用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中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为例,西医的抗酸治疗与中医的泄肝清火、宣肺止咳或温养脾胃、益气止咳相结合,会收到很好的疗效。
未病先防的中医智慧
上医治未病。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李素云继而解释道,对于咳嗽的预防,首先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其次饮食注意清淡,不宜食肥甘、辛辣及过咸、过酸、过甜、腥膻等厚重之味,不宜过饱,不宜冷饮;再次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寒冷空气、粉尘、油漆、油烟等刺激性气体,在花粉易飘散的季节和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时间或外出时佩戴口罩;最后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以晚上21~22时入睡为佳,睡眠时间可因人而异,一般6~8h,以次日安静状态下无睡意为标准。
如果经常发生冬季咳嗽,李素云建议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方法预防咳嗽症状,同时一些食疗方法也可以起到较好辅助作用。
郝创利:以“割股之心”诠释医者仁心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郝创利,一直记得他的老师——儿童呼吸领域著名专家、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教授盛锦云说的那句话:做医生要有“割股之心”。这一理念与古人智慧不谋而合: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一名卓越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需怀揣一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心。”郝创利说,在儿科领域,这一点尤为重要。
注重非药物治疗帮助康复
在他的接诊经验中,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患儿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及家庭背景,同时给予患儿正面心理引导,是基础操作。“有时,仅凭这些非药物治疗手段,就能有效缓解患儿症状,帮助康复。”
儿童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疾病耐受力低,且难以准确表达症状,加之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使病情陈述失之偏颇。在郝创利看来,儿科医生需要具备抽丝剥茧的能力,从复杂信息中提炼关键线索,还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以确保对儿科疾病的准确诊断与有效治疗。
他强调,疾病带来的焦虑情绪,往往是患儿康复路上的绊脚石,而适当的心理安慰与干预,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也正因此,郝创利认为,即便机器人能执行精确的医疗操作,却无法替代医生在情感层面的交流与支持。
避免盲目用药
寻找病因是关键
郝创利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咳嗽并非单靠止咳药水或抗生素就能解决的问题,而需基于病因精准干预。
这也是他一直希望通过科普让公众认识到的一点。日常生活中,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咳嗽最为常见,且多数能在两周内自然缓解。因此,面对咳嗽,家长和患儿应保持冷静,避免盲目用药。
但当面对迁延性咳嗽以及慢性咳嗽时,寻找并治疗病因是关键。具体而言,当儿童咳嗽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就要及时就医,明确咳嗽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此时盲目使用止咳药水或抗生素,不仅可能无法有效缓解症状,还可能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郝创利与团队不遗余力地通过小视频、家庭管理指南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咳嗽的科学知识。在他看来,在每年11月22日设立中国咳嗽科普日,将进一步提升大众健康意识,也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了教育和科普平台,从而共同推动咳嗽科学诊治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