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关闭中资酒店

零点商业呀 2025-03-19 22:12:33

文/零点商业评说2025年3月19日

突发:尼日尔军政府的“逐客令”

2025年3月13日,西非国家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突然掀起一场针对中国企业的风暴。军政府领导人奇亚尼签署紧急政令,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津德尔炼油厂(Soraz)及西非石油管道公司(WAPCo)的三名中国籍高管在48小时内离境,并查封炼油厂账户。同日,尼日尔旅游部以“歧视性经营”为由,吊销中资阳光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国际关注,成为中非合作中罕见的“翻脸”案例。

合作22年:从“沙漠奇迹”到“债务困局”

1. 中石油的“沙漠拓荒”2003年,当西方石油公司因勘探风险撤离尼日尔时,中石油的勘探队却深入撒哈拉沙漠腹地,在50摄氏度高温、疟疾肆虐的乍得盆地开启长达22年的合作。累计投资超46亿美元,建成阿加德姆油田、津德尔炼油厂及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使尼日尔从石油进口国跃升为出口国。2011年投产后,该项目贡献尼日尔GDP的10%,终结该国成品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2. 4亿美元贷款的“致命伏笔”2024年3月,深陷债务危机的尼日尔军政府与中石油签署协议,以未来原油出口为抵押,获得4亿美元预付款贷款。然而一年后,尼日尔因无力偿还本息,转而以“薪资过高”“拒绝本地化采购”等理由发难。专家指出,这一系列行动本质上是“变相勒索”,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迫使中石油减免债务或追加资金支持。

争议焦点:资源主权还是政治算计?

1. 军政府的“资源觉醒”2023年7月政变后,尼日尔军政府推行“资源主权觉醒”政策,要求将原油分成比例从15%提高至30%,并以“税务稽查”名义向Soraz炼油厂追缴1.3亿美元。石油部长乌马鲁公开指责外籍员工薪资是本地员工的6倍,并称“财务数据完全由中国人掌控”。

2. 西方势力的“影子博弈”莫斯科智库分析指出,法国因不满尼日尔对华合作“让步过多”,可能煽动政变。类似剧本曾在坦桑尼亚上演——该国撕毁中企港口协议后经济陷入停滞,最终被迫重启合作。此外,美国、欧盟等也试图通过资源争夺扩大在非影响力,加剧了尼日尔的战略摇摆。

3. 中资酒店的“替罪羊”角色被关闭的阳光国际酒店主要为中石油员工提供住宿,却被指控“歧视性经营”和税务违规。分析认为,此举意在切断中企后勤保障,迫使谈判让步。

双输困局:谁在承受代价?

1. 尼日尔的“自损式挣扎”驱逐中企高管后,尼日尔炼油厂产能暴跌70%,首都加油站排起长队,黑市油价飙升300%。世界银行预测其GDP增速将从4.2%骤降至-1.5%,失业率可能突破25%。

2. 中企的“战略失血”中石油面临4亿美元贷款无法回收的风险,原油出口订单岌岌可危。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尼日尔事件可能引发非洲多国效仿,刚果(金)、赞比亚已开始压缩中企资源权益。

深层启示:中资出海的“避险指南”

1. 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动态评估系统,对政局动荡、资源民族主义抬头的国家亮红灯。例如,尼日尔政变后军政府频繁审查外资合同,本应触发风险预警。

2. 本土化2.0战略提升本地员工占比至80%,培养技术骨干。中石油在吉布提的项目通过雇佣大量本地员工,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3. 透明化叙事定期发布合作白皮书,用就业数据(如中石油在尼日尔创造数万岗位)、税收贡献(年缴税占该国1/8)等硬指标反击“经济殖民”论调。

4. 分散布局借鉴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模式,通过跨国项目降低单一国家风险。例如,中企在非洲可构建“资源开采-加工-运输”全产业链,避免过度依赖某一环节。

结语:全球化退潮下的合作重构

尼日尔事件绝非孤例,而是资源民族主义与地缘博弈交织的缩影。当坦桑尼亚在撕毁中企协议后陷入经济困境,最终不得不重启合作时,世界更深刻认识到:国际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享发展的协奏曲。

对中国而言,这场危机既是警示,也是契机——唯有构建更智慧的投资范式,才能在全球化的逆流中守住利益底线,彰显大国担当。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做殖民者,但也不会当冤大头。”

0 阅读:25
零点商业呀

零点商业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