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湖广总督谭继洵得知儿子谭嗣同在宣武门外被斩首的消息后,眼眶含泪,写下“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的挽联。后人就纳闷了,手握重权的谭继洵为什么不出手救儿子一命呢?
一个帝国的黄昏,一个家族的悲歌,一个女人的抗争。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风暴,更是一个时代浪潮下个体命运的缩影。
维新变法,这四个字在晚清的空气中弥漫着希望又裹挟着危机。从废除科举到设立新式学堂,从训练新军到改革官制,变法的目标直指腐朽的封建制度,试图让古老的中国焕发新生。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利益,新旧势力之间的冲突一触即发。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官二代出身,却胸怀救国大志,是变法的中坚力量。他不仅积极参与变法方案的制定,更提出了激进的策略。
他主张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一同退出权力中心,这在当时简直是大逆不道。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建议卖掉西藏和新疆以筹集变法资金,这种“卖地求荣”的策略无疑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谭嗣同的死,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他太激进,太超前,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的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
得罪了慈禧,就等于给自己判了死刑。有人说他求仁得仁,慷慨赴死成就了“戊戌六君子”的英名,但也有人说他太冲动,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也葬送了变法的希望。历史没有如果,但他的死确实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谭嗣同之死,如同一声惊雷,震醒了麻木的国人。他用鲜血唤醒了民众的变革意识,也为后来的革命者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