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风云际会!卸下傲慢与偏见,带你重新认识鸦片战争

史记峰会 2024-09-18 07:37:48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由可靠来源赘述,详细可见文章结尾段落

文|史记峰会

编辑|史记峰会

(第一章)

引言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就曾在评价自己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时这样说道。事实如此,诸如文学、影视、绘画、音乐等艺术类的社会科学本就是千人千面、见仁见智,用老话讲就叫“文无第一”,而社会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靠的正是各界雅俗的“百家争鸣”和争先恐后地“争当第一”。试想,为什么古今中外会不约而同的产生如此之多的历史拥趸?不止你我这样的爱好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甚至会自发的收集、整理、编撰、批注、印制一些私人史籍,作为官修史书的补充传世,最终得以形成如今纷繁庞杂的人类史学脉络。要知道历史不仅早已过去,更是一切注定。而对这样一个既不能施以影响又不能加以改变的事实,历代文人志士为何始终抱以这般热情呢?只怕,这或许就是历史之魅力所在。

鸦片战争距今已经快过去两个世纪了,记忆中的鸦片战争是侵略、是屈辱、是丧权辱国、是反抗、是觉醒自强……。然而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今天的人们除非刻意提起,否则几乎再难感受到关于她的哪怕半点气息。追忆往事却昔人已去,要想在今天窥得其全貌实属不易,就如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世界也不过是困在自己的认知之中,“一花一世界”而已。所幸历史的魅力让你我相遇,史海扁舟又岂敢夸口,只希望借以本文,让我们有机会一起经历这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期待能和你在我的世界里与历史共襄盛举,看看不一样的刹那芳华。

“双管横陈无眠,挑灯夜永如年”

不知道大家看到下面这张图片想到了什么?

没错,就是吸食鸦片。

仔细看,面前对坐的两个人,互为父子,左为子右为父。而右边那人面容枯槁,显然已是吸食鸦片有不短的时间了。像这样由父亲带着儿子到烟馆抽大烟这样的场景,在今天实在是难以想象,然而在晚清,却可谓是司空见惯。再看他们手中拿的,就是烟枪。

鸦片烟枪与一般常见烟具有所不同。是由烟杆、烟头、烟嘴及烟斗组成。使用时将鸦片烟膏放在烟斗上,让烟火化烟膏为烟,经烟斗烟杆到烟嘴吸食。林则徐《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中就有描述抽鸦片的场景和方法,“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想来当时的人怎么都不会料 到,就因为他们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大清国,这个一直以来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庞然大物,会在之后短短的几十年中大厦将倾,最终轰然倒塌。而要讲清楚这一切,我们还要把历史拨回到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序章:禁烟

道光十九年已亥四月二十二(公元1839年6月23),这一天不同往日,阴云笼罩着虎门海滩,盛夏时分的海风却不似往日温润,反倒是夹杂着一丝阴冷,吹过岸上一个面色凝重的男人。他平静地注视着沙滩上的一汪池水,池中水滚滚沸腾,岸边人人头攒动,只见一袋袋生石灰没于池中不见了踪迹,跟着不见得还有一块块黑状物,人们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福寿膏”。直至傍晚时分,潮水涌向岸边,人们也都回家了。不过他们不会想到,短短一年后的同一块地方,远比今天更加热闹;更不会想到,他们见证了历史。因为这就是“虎门销烟”。

不同于一般人所认为的,鸦片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能很早。据近年来古文献的整理及考古发现,认为鸦片可能在公元前139年,即因为张骞出使西域让鸦片以药物的形式传入中原。不过因其缺少外力,长期以来传播和影响都较小。直至清中叶以来,中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长期处于顺差地位,因西方商人不能从中外贸易中获益,于是他们别有用心地将鸦片伪装成商品倾销到中国。因吸食鸦片的成瘾性,不仅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百姓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尤其当鸦片大量流入军队中时,后果可想而知。以至于当时清廷主要军事力量的绿营、八旗两部中,吸食鸦片者十之二三,以至于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鸦片的危害,可见一斑。在这种局面下,雍正一朝就颁布的《惩办兴贩鸦片烟及开设烟馆条例》和《申禁售卖鸦片及开设烟寮上谕》就明确禁止鸦片的吸食和贩卖。

然而,鸦片贸易的巨额利润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朝廷的一纸檄文空无一用。历经乾隆、嘉庆两朝,至道光年间鸦片贸易屡禁不止,鸦片走私愈发猖獗,仅广东水师一部之内,就出现大量吸食者。更有甚者,据中国教师网《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文中载,“水师巡船竟至和英国鸦片船约定,以每箱5至10万元的价格将大批收缴的鸦片有暗中‘遗落’给英国商人。致使朝廷的‘鸦片缉私船’竟变成了‘鸦片走私船’”,实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以至于到了公元1838年,只广东一省因鸦片走私年白银外流就达三千万两,另外浙闽两省亦千万之巨。以强力手段销毁禁售鸦片已迫在眉睫。这时,一道奏折,引起了道光的注意。

缘起:纵烟

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全面禁烟,当时的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在1836年就上书道光,提出反正国内鸦片走私已经屡禁不止,上至王公贵胄,下有士绅乡里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抽大烟,时至今日想要禁烟已是亡羊补牢。不如干脆将鸦片的生产贸易全面收归国有,允许民间种植,国家收购后统一生产、销售,甚至可以对外出口鸦片的观点。也就是“纵烟”。认为这不仅可以增加税收,充实国库;还能抵制西方产品在华销售。这样,鸦片走私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值得一提的是,道光皇帝竟没有反对这番奏对(皇帝本身早年也曾吸食鸦片),而是选择将其“留中”。足见当时的道光对于鸦片危害的认识还停留在“钱没了”的层面。

然而,没等道光皇帝对许乃济的条程有更进一步的安排,闻风而来的禁烟派朝臣便已经开始了对纵烟派的“狂轰滥炸”。

直到担心因此引发朋党之乱的道光只得连发两道上谕,承认“禁烟”乃是国策,不得妄议后,两派斗争才悻悻作罢。不过即便如此,道光也并未罢免许乃济,时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明白,皇帝对纵烟的条程还是动心的,只是碍于可能发生的党祸之乱又不得不表明立场。于是黄爵滋在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闰四月初十)上奏《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痛陈鸦片走私对国家民族的危害,提出“广传戒烟药方,毋得逾限吸食……清查保甲,预先晓论居民,定于一年后,取具五家邻右互结……”。

就是说张贴告示,发布官方戒烟的药方,规定一年之内抽大烟者全部戒烟,一年期满,还要吸食鸦片者将处以重刑甚至死刑,左邻右舍保甲连坐,一人抽烟一家甚至几家入同罪。道光皇帝最终采纳黄爵滋的奏对,并下令传抄各省督抚征询意见。只是在各省督抚封疆的回文中也仅有少数主张将禁烟立为国策,各省各地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为由,使得督抚们对禁烟的具体措施各执一词,以始终不能达成意见统一。加之以琦善为首的身处中央的纵烟派时不时“吹耳旁风”,这也使本就举棋不定的道光皇帝又一次陷入犹豫不决。

老实讲,黄爵滋的条程确实有其不足。他将解决问题的侧重放在了“人”而不是鸦片本身身上,认为人只要不主观地吸食鸦片,鸦片走私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显然,他高估了人的自觉性;也低估了西方人的罪恶嘴脸。这是后话。而最终让道光皇帝下定决心彻底禁烟,是因为鸦片之祸已蔓延至皇族。

道光十八年九月初八(公元1838年10月25),庄亲王、辅国公、镇国公在明知道光皇帝明诏“禁烟乃国策”后,不敢在府内凡此禁忌,偷溜进一座庙里,不料却被步军统领衙门逮个正着,遂密报宫内。道光皇帝闻讯大怒,这一王两公不久便被宗人府革去爵位。“天子之地,首善之区”,皇族之内尚且如此,更何况民间?鸦片的荼毒再也容不得道光犹豫上半分,历史的方向盘也被顺势交到了一个叫林则徐的男人手中。

“天下一人”:林则徐

略知书法的朋友应该知道,“天下一人”是北宋徽宗赵构的花押。他常在自己作品的落款处签上这么一个“个性签名”。后世对于这个符号的含义也多有议论,其中较为公认的说法是,徽宗因其皇帝的名号天然就较其他书法家在书画领域定于一尊;其次由他独创的“瘦金体”本身又具极高的艺术与审美价值,这个花押不仅是他对自己书法成就的自信体现,还暗含了“天下第一”的小心思。徽宗的艺术成就我们暂且不论,但鲜为人知的是,事实上即便把林则徐放在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中,他也足可以用得起这个“花押”。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晚号俟村老人,乾隆五十年福建侯官县生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中年时便官至江苏巡抚、湖广总督。后几经波折,中间遣戍伊犁,又奉命协防浙江,并留开封督办黄河决堤之事。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再次起用,又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之职,加太子太保衔。道光三十年(1850年),再拜钦差大臣,在奉旨压制洪秀全起事的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追赠太子太傅衔,官谥“文忠”。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他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因少时孤苦,恰逢家道中落,致使他深谙世间疾苦;故而为官一世,却始终能以开放之姿治学,爱民之态治世。一方面,在两广他积极组织抗击西方入侵;但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的科学文化和平等贸易他又抱以开放态度,主张择其善者而从之。于是他主持编译了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地理志——《四洲志》;此外在由他主要资助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中,所提出并阐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更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到要向西方学习!可以说,林则徐是真正“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对于当时的林则徐来说属实是远虑了,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把刻不容缓的鸦片之患扼杀在远离帝国腹地的东南沿海。

幕启:受命

道光十八年九月二十三(公元1838年11月10日),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奉旨入京觐见。

同年十一月中旬,林则徐由武昌启程抵京。前后加起来不到两个月,可以说是星夜兼程了。据记载,道光帝在其逗留京师八天中接连八次召见他,甚至有两次夤夜畅谈,足见其对鸦片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林则徐的倚重。

同年十一月十五(12月31日),元旦节都没来得及过的林则徐就在家中接到了皇帝的上谕。道光特旨颁给林则徐钦差关防,以湖广总督之职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官居从一品,是真正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公元1839年1月8日)启程往赴广东,专职察查鸦片走私,督办海口事件,所有两广水师统归节制。没错!他,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站在虎门沙滩上面色凝重的男人……

纵观道光一朝,此时的林则徐几乎已经爬到了当时汉人在政治仕途上的最高地位,不说是权倾朝野,却也是不折不扣的实权封疆。不仅掌握的是湖广这样的天下富庶,还深得皇帝信赖,奉旨钦差,提调夷务。凡此种种,无论怎么讲都足以自鸣得意、光宗耀祖了。然而,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从他离开京师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站在天下人的对面。后来,在给友人的回信中他写道:“戊冬在京被命,原知……乃蹈汤火……贸然而来,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

是啊,他心下了然,也面色凝重。

林则徐:虽千万人吾往矣

为尽快平息鸦患、澄清玉宇,林则徐尚在途中就密令广东地方暗探就近的重要烟贩,提前摸清他们身份、住址,然后小心布控,只待钦差行辕一到就可以全部拘捕到衙;另外,他还沿途探听广东情形,先后多次命人前探实地走访;还得益于两广总督衙门会同广东地方抚台、藩台、臬台三司衙门和水师积极配合,先期展开查办、取缔鸦片交易,封锁黄浦江面,扩建虎门炮台,操练广东水师等。以至于在林则徐抵粤之前,禁烟运动的各项前期准备就已就绪。

终于,经过两个多月的兼程跋涉,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二十五日晨,林则徐一行抵达广州,而此时的珠江两岸却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早早的在此等待,只为一睹钦差风采,这其中不仅有广州官员、百姓,也包括洋十三行的各国商人。整个广州都静候着中国近代历史钟声的响起;而林则徐,也即将迎来他一生的高光时刻……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北方网- 2003-11-07 -《一杆烟枪差点熏倒一个民族》

黑河新闻网-2015-06-25-《收藏清末烟具 警示远离毒品》

《清史稿》卷369《林则徐传》

徐克林.旷代楷模林则徐.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02:187-191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71

史记峰会

简介: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