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三次进贾府,为什么都带着外孙板儿?(一)

润杨红楼笔记 2025-02-03 20:18:40

《红楼梦》中,刘姥姥三次进贾府,都带着外孙板儿。

第一次进贾府时,板儿只有五六岁的年纪,出门也不方便,刘姥姥为什么不嫌麻烦,带着这么一个孩子呢?

刘姥姥带着小孩去贾府,具有多重意义,既体现了作者的叙事技巧,也反映了社会文化与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一、 博取同情与强化求助动机。

1.狗儿让刘姥姥带着板儿去荣国府。

当刘姥姥建议姑爷狗儿去贾府求助的时候,狗儿提议让刘姥姥去,刘姥姥不敢去。说贾府人又不认得她,去了也是白去的。

狗儿笑道:“不妨,我教你老人家一个法子:你竟带了外孙子板儿,先去找陪房周瑞,若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周瑞先时曾和我父亲交过一件事,我们极好的。”

刘姥姥为人精明,自然懂得姑爷让她带着外孙子去是什么动机,于是她答应了。道:“……倒还是舍着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于是刘姥姥就带着五六岁的板儿去了荣国府。

2.板儿年幼引起了老年仆人的同情心。

在荣国府大门外,看门的仆人见刘姥姥是一个贫婆子,就难为刘姥姥,让她远远地在墙角等着。

周瑞早就出门了,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如果等着,等到天黑也未必等到。

一个年老的仆人,见这祖孙二人,老的老,小的小,心生同情。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苦耍他。”因向刘姥姥道:“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你要找时,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

如果刘姥姥不带着吓得瑟瑟发抖的板儿,不一定会引起仆人的同情之心,不一定会被指点去后门找周瑞家的。

3.板儿引起了王熙凤的同情心。

王熙凤有一个女儿,自己的女儿千娇万宠的。板儿比王熙凤的女儿大不了几岁,穿得也不好,过得也不好,早早起床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刘姥姥往荣国府里赶。王熙凤看到这个衣衫单薄的孩子,也会涌起一股同情心。

王熙凤更直观地看到了王家是真的贫穷,这么小的孩子是真的需要抚养,而且他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

因为有板儿着具象化的对象,刘姥姥的求助显得合情合理,不是成年人不劳而获,而是因为孩子需要养育,所以才放下尊严,来贾府求助。

王熙凤的母性光辉起了作用,所以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又拿出一串钱,让刘姥姥雇辆车和外孙子坐车回家。

二、礼仪与策略:缓和紧张和尴尬的社交手段。

刘姥姥作为底层农村老妇人,与贾府的贵族阶层存在巨大隔阂。她去荣国府也胆怯,而天真无邪的板儿成为打破僵局的“润滑剂”,成为刘姥姥缓和紧张情绪和缓和尴尬的社交手段。

例如,在贾府大门外,刘姥姥一见荣国府门前簇簇轿马,官去官来,刘姥姥便不敢过去,她先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

她掸衣服和教板儿几句话,都是缓解紧张情绪的手段。刘姥姥通过教板儿几句话,来给自己加油打气。做好心理建设,刘姥姥才“蹭到角门前”,和看门的仆人打招呼。

刘姥姥一见王熙凤,紧张得不得了,不知道说什么话合适,就开始哄板儿作揖问好。这样一来,就有话说了。

当周瑞家的示意刘姥姥向王熙凤提出要求时,刘姥姥非常不好意思,扭捏地说道:

“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刘姥姥自己不好意思,开口求告,就推板儿,她并非真的是让板儿说出求告的话,只是希望以此引出自己家里实在是没办法了,只能厚着脸皮来求告。

凤姐早已明白了,她怜悯板儿这个小孩儿,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

因为有了板儿,刘姥姥可以暂时缓解自己的局促感,并通过板儿这小娃娃,来缓和一下尴尬求人环节。

未完待续

0 阅读:3
润杨红楼笔记

润杨红楼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