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者谈春节申遗成功:传承千年内涵丰富,增进全人类福祉

南方都市报 2024-12-05 15:06:54

北京时间12月4日深夜,“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传回国内,引爆热搜。至此,我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得知喜讯,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非常振奋。她告诉南都记者,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本身已经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在申遗成功之后,相信会激发更多人对中国节日的关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会起到特别积极的作用。

张勃向南都记者介绍,非遗保护的核心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见证人类的创造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福祉。申报的过程激励着人们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护、传承好自己的文化。

我国从2001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006年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就已入选,体现了我国对于传统节日的高度关注。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在张勃看来,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入选非遗的意义格外不同。“它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却并非中华民族独享的文化,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喜欢。2023年12月,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进一步走向世界。现在,这样一个节日能够成为人类非遗,我认为一方面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有贡献,另一方面,对增进人类社会的福祉也是有贡献的。”

张勃谈到,这次申遗项目的确切名称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其中“春节”这个称谓是1914年确定的,但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已经赓续数千年而不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春节积淀了非常丰富的习俗,包括饮食、服饰、娱乐活动等不同方面,各民族、各地区也因地制宜,发展出了带有地方色彩的习俗活动。因为这种多样性,春节焕发出了格外耀眼的光彩。

同时,它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祈求吉祥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是唯一处在年度周期转换节点上的传统节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人特别欢迎、热烈庆祝新年的到来,也会在服饰上和空间中进行更新,去应和时间的更新。

张勃还指出,春节具有多重价值。“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它的生活价值,就是春节能在新年的伊始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带着新的希望前行。哪怕过去经历了一些困难,但是因为过了一个年,我们仿佛就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此外,春节还有认同价值,“这个节其实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情感符号,现在随着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这个节日产生认同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会起到特别积极的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侯婧婧

0 阅读:6

南方都市报

简介: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