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会不会来,我觉得主要取决于市场,只要有市场,他们就会来适应市场。市场又由三个因素决定: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多不多,中国本土的富人多不多,以及医疗保险的发展情况。”
·“支付能力不是外商独资医院面临的问题,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匹配其高昂的价格与相应的医疗体系、技术和服务。梅奥、克利夫兰这么贵,仍旧有人排着队要看病。患者能认可服务的高收费的合理性和价值,多少钱都可以。”
2024年9月,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三部门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试点通知》”),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
两个月后的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商务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发布《关于印发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对外商独资医院的投资主体条件、设立和运行条件等作出规定。
根据《试点方案》,申请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境外投资者应符合三项条件:1、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2、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3、可以补充或改善当地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和医疗设施方面的不足,拓展多元化服务供给格局。
经营范围上,《试点方案》规定,外商独资医院类别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医院级别为三级,不得设立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血液病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医院的诊疗科目不得登记血液内科;出于防止人类遗传资源外泄的考虑,《试点方案》要求外商独资医院不得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精神科住院治疗,肿瘤细胞治疗新技术试验性治疗等。
有知情人士告诉澎湃科技,《试点通知》发布三个月来,有外商投资者咨询,数量不多,且不太符合要求——“医院级别为三级”是个门槛。
中国的外资办医政策几度变化。上一个类似的政策颁布于2014年7月,原国家卫计委、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等7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同时将开办外资独资医院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然而不到一年,政策又收紧。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颁发《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医疗机构已经由“允许类”调入“限制类”,且投资形式仅限于合资与合作两种形式。
此次政策重新放开,医疗界人士大多认为,外商独资医院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的意义不可否认,但对于中国的医疗市场来说,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我们同样好奇:政策放开,外资就会来吗?在中国开办外商独资医院,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如何让外商独资医院落地并更好地发展?为回答这些问题,澎湃科技近日采访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学教研室青年研究员张天天,和第三方医院管理研究机构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庄一强。
[对话]
外商独资医院存在的意义?
澎湃新闻:对于中国目前的医疗市场来说,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意义是什么?
张天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学教研室青年研究员):第一,医疗行业的发展不能只靠公立医院与基本医疗保险。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增加以及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政策逐渐转向开放。今天出台外商独资医院政策,正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体现了我国逐渐认识到,适当的外资进入不仅不会威胁公共利益,反而有助于提升整体社会福利。尤其是对于需要技术、资金和管理创新的医疗服务领域,外资的进入能够带来新的活力和更多的选择。可以看到,我国政府正在推动医疗行业向更具市场竞争力和效率的方向发展。
第二,补充高端医疗和专科。随着老龄化加剧及健康需求的多元化,传统医疗体系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端、专业化治疗需求。外资医院能够弥补国内在癌症、心血管、老年病等领域的技术与服务缺口,提供更精细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在高端病患群体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立医院的压力,为国内公立医院腾出更多资源去服务低收入和基础医疗需求的群体。
第三,外资医院的存在有助于提升中国医疗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增强中国在全球医疗市场的竞争力,尤其是对跨境医疗和国际患者的吸引力。
庄一强(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从目前国际大环境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意义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会进一步开放,和我们国家扩大“免签”范围的含义相同。除了扩大开放外商独资医院,这次我们还允许外资参与干细胞技术的开发,意味着我们正在从低水平的开放向更高质量的开放过渡。
澎湃新闻:有人讲,吸引外商独资医院可能产生“鲶鱼效应”(引入强者,激发弱者变强的效应)。
庄一强: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这就很像到县城开一个五星级宾馆,说想产生“鲶鱼效应”,带动当地的酒店行业发展,你觉得可以吗?外商独资医院只服务人群中1%的那部分人,不需要给它赋予太多价值和责任。早期进入中国的外资医院,对中国的医改、分级诊疗等,并没有起到作用。
澎湃新闻:外商独资医院与现有的公立医院国际部会形成冲突吗?
张天天:外商独资医院由外国资本完全控股或投资,通常引入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运营理念和服务标准。这类医院在管理上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其经营模式通常更趋向于市场化、企业化,注重提高效率和优化客户体验。
公立医院的国际部通常隶属于政府或地方卫生部门,是公立医院为满足外国患者或高端患者需求而设立的附加部门。其管理模式通常受制于公立医院的体制,较为稳定,但在运营上受到政府规章和政策的影响,灵活性较低,且注重公益性而非纯粹的市场化运作。
具体来讲,外商独资医院定位为纯粹的高端市场,其所有的服务、管理、医疗技术和收费标准都围绕着高端患者群体展开,注重市场化和国际化,并且服务对象不限于国内患者,也包括来自全球的患者。公立医院国际部虽然也提供高端医疗服务,但其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通过高端服务满足特定群体(如外籍患者、高端国内患者)的需求,同时提升医院的国际化形象。
医生从哪里来?如何支付?
澎湃新闻:政策放开,外资就会来吗?
庄一强:外资会不会来,我觉得主要取决于市场,只要有市场,他们就会来适应市场。市场又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多不多。外商投资医院涉及外国的医疗体制、医院管理制度、外国的医生和护士、医院管理者,主要是给在华的外国人服务。在华外国人的比例增加,外商独资医院就会比较有市场。
二是中国本土的富人多不多。我们都知道,现在有很多中国人到国外去看病,如果国内有外商投资医院,可以把这部分人留在国内。有点像北京、上海的医生到县医院做对口帮扶,这样县级的病人就不用跑到上海看病。
三是中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尤其是外资医院的医疗保险情况。人家也在观望,我们的医疗保险、金融业、银行业会不会对外开放,如果这些都开放,说明中国是真的开放。中产阶级负担不起外资医院的看病服务,但如果他们可以购买商业保险,就有可能负担得起了。
澎湃新闻:有专家说,外商独资医院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医生从哪里来。你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吗?
张天天:这确实是发展上的一个问题。首先,国内医疗人才短缺。从整体上看,高端医疗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医生,在国内存在较大缺口。尤其是在一些高端专科领域(如肿瘤、心脏病学、整形外科等),技术要求高、经验丰富的专家更加稀缺。
另一方面,引进外籍医生有难度。外籍医生在我国执业需要通过中国的医师资格认证才能合法执业。这个认证过程不仅时间长、难度大,还需要大量的行政审批和验证程序。同时,外籍医生需要获得合法的工作签证才能在医院执业。此外,外籍医生通常要求较高的薪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但外商独资医院作为新兴医疗机构,可能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因此很难提供足够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庄一强:国外医生愿不愿意来,取决于薪酬水平。国外医生的薪酬非常高,根据医学网站Medscape的调查结果,美国医生的平均年薪为36.3万美元。大陆医生薪酬就没有那么高。
澎湃新闻:这次的《试点方案》允许医院按规定聘用外国医师、港澳台医师、港澳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短期执业,全院管理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中方(内地)人员占比均不得少于50%。为什么要这么设置?
张天天:为了在引进国际化医疗资源和保护本土医疗人才培养之间实现平衡。通过保证中方人员在医院的主导地位,能够确保医疗服务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文化习惯和患者需求,同时也能促进本土医师的成长与技术进步。而外国医师的短期执业,则能为医院注入国际化经验,提升医院在全球医疗领域的竞争力。
澎湃新闻:也有很多人说支付是一个问题,外资医院一般主打高端医疗市场,通常也意味着高收费,保基本的医保很难覆盖,商业保险体系不健全,自费的话去看病的人会很少。你觉得这个问题有解吗?
张天天:支付能力不是外商独资医院面临的问题,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匹配其高昂的价格与相应的医疗体系、技术和服务。外商独资医院通常收费较高,这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端医疗设备、顶级医疗团队和国际化的支持性服务。但要确保高收费与患者的需求和期望相匹配,仅仅依靠“国际化”标签和豪华的硬件设施是不够的。看病的目的,是看好病。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全方位的高端医疗体系,使得高收费能在服务和医疗技术层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梅奥(MayoClinic)、克利夫兰(ClevelandClinic)这么贵,仍旧有人排着队要看病。患者能认可服务的高收费的合理性和价值,多少钱都可以。
庄一强:我认为是外商独资医院的设立倒逼商业保险体系发展。你是等它健全再来开,还是开了以后倒逼它健全?
澎湃新闻:这次四部门还发布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政策“一问一答”》,关注到一个问题,外商独资医院能否成为医保定点机构,你觉得有可能吗?
庄一强:可能会,但是我觉得几率比较低。因为外资医院定位的是高档的医疗服务。来中国的外资医院肯定是营利性的医院,是为了赚钱,如果在中国赚不到钱,他们为什么要来?因此外资医院大概率不走平民化路线。当然也不能排除它会走平民化路线,那么就有可能纳入医保。但是外商独资医院不可能成为中国医疗市场的主体。
澎湃新闻:有人说,中国的医疗由公立医院主导,所以外商独资医院要来的话,生存起来会更加艰难,会吗?
张天天:我国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主导着医疗市场,且在许多方面具有制度优势、资源优势和社会信任优势,这给外商独资医院带来了不小的生存压力。然而,随着医疗市场的逐步开放和高端医疗需求的增加,外商独资医院有可能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品牌建设、差异化服务等手段,在中国市场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庄一强:不会。在中国开五星级宾馆,经营会很困难?最好是开三星,两星?不是的,每一个层级的宾馆都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体,医疗也应该是这样子。问题是社会公众认为,只要开一个医院,全国都必须是一模一样的,这是不对的。
如何看政策收紧又开放?
澎湃新闻:十年前我们也开放过外资办医,后来政策又收紧,现在又放开。为什么外资办医的政策不太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张天天:外资办医政策的开放与收紧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面对医疗体系改革的多重压力和挑战时作出的调整。这些政策波动体现了国家对医疗体系自主权的维护、市场需求的变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当前,重新提出的外商独资医院政策,区别在于政策的开放性、目标的多元化、以及监管框架的完善。今年的政策不仅是为了引入外资,更是为了解决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技术、创新、服务质量和国际化衔接等多方面的挑战,同时通过加强监管,避免外资过度商业化,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
澎湃新闻:如果想要激励外资办医,你认为政策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吗?
张天天:避免外资医疗机构与本土医疗机构之间形成恶性竞争,政府需要在政策层面保障公平性,确保不同类型的医院——无论是外资医院,还是国内公立医院、民营医院,都能在相同的法律框架下公平竞争。
政策的核心目标应是激发医疗行业的创新活力,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并通过完善的监管体系、支付体系和市场机制,实现社会公众、外资医院和本土医院三方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