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2月15日电(林波曹丹)“这是您的咖啡,小心烫。”在浙江杭州的“智慧树”咖啡厅里,穿着黑色工作服,系着蓝色围裙的咖啡师王灏正专心为客人制作咖啡。
这家咖啡馆成立于2014年12月,是杭州市杨绫子学校为智力障碍青少年进行职业训练和就业的工作坊。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王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
“王灏刚来的时候总是低着头,不敢和别人说话。”智慧树负责人叶美玲受访时表示,两年的时间里,她欣喜地看到王灏变了——看到客人会热情地打招呼,成为“社牛”店员的同时,更能独立完成各项工作。
这是杨绫子学校一直努力的事——让特殊孩子融入社会,也是浙江共富路上共享优质教育的剪影。
浙江被赋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特殊教育是共富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兜底普惠、缩小群体教育差距的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浙江省围绕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互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目标,开展了系列实践。
多元教学让特殊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建校于1984年。近日,作者走进该校,实地感受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在“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作者看到孩子们在学习烹饪餐食、清洁桌面、洗涤衣物。
“这些看似日常的技能,对于提升他们的自我照顾能力和未来独立生活至关重要。”据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蔡晓凌介绍,该校还设置了“小小管理员”制度,让孩子们轮流负责班级或校园某些区域的管理,如图书管理、环境美化等,通过这些方式,他们学会了责任与担当,也增强了自信心。
在这里,像王灏这样变化巨大的孩子还有许多。
通过教学,他们不仅学会了吃饭、洗衣、打扫卫生等生活自理技能,更是在劳动中感受到了“自己也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赢得尊严。
王梦婷是智慧树的老员工了,32岁的她从杨绫子学校毕业已有13年。
进货、出货、结账、盘货……在智慧树的超市里,王梦婷一个人能搞定所有的工作。
“以前轮到她上班,我要全天陪着,现在把她送到店里后,我可以出去做自己的事情。”王梦婷的妈妈直言,女儿毕业后,几乎不出家门,“自从工作后,孩子进步特别大,生活作息变规律了,一说到要上班就很兴奋”。
“我喜欢在这里上班,上班前我都会给自己化个美美的妆。”王梦婷向作者展示了她的妆容,爱笑的她也是店里的“开心果”。
“通过多元教学,让特殊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杨绫子学校教导处主任张芳表示,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该校提供了全方位跟岗服务,“我们会与企业直接沟通,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岗位匹配。学生上岗后,我们也会进行跟岗指导,帮助他们适应工作环境”。
浙江在助力特殊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方面,从来不是空谈。
在遂昌县特殊教育学校,该校建成了感统训练、蒙特梭利教学、生活教学等资源教室,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障碍类型进行分班教学;在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该校将原本的9年义务教育分别向学前教育和高中职业教育“两头延伸”,形成了一体化办学模式……
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确保了特殊孩子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助力他们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引路人”力量让特殊孩子更好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是一项关乎社会进步和公平的重要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完善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机制,努力使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由之路。
而培养新时代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是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负责人、教授马伟娜表示,“复合型”是在融合教育、教康结合等特殊教育发展趋势下,对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重要要求。
自2014年起,杭州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围绕高质量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以“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教育康复、教师基本素养”四大主线,搭建了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将四类课程贯穿于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模块课程,螺旋式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诚然,要让特殊孩子融入社会,不仅需要引路人的指引,更需要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力量与深切关怀。
近日,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在浙江师范大学正式启动建设,这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汇聚了一支横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孤独症专职研究团队,致力于为孤独症儿童教育和康复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浙江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春雷表示,该中心的成立,是浙江省践行“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而今,在浙江,每一分努力都汇聚成光,呵护每一位“折翼天使”,照亮着他们前行的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