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战役中,386旅团长楚大明发现一怪象:敌人牲口头朝南,人却向北运动。他忙找陈

史记峰会 2024-12-16 14:48:11

上党战役中,386旅团长楚大明发现一怪象:敌人牲口头朝南,人却向北运动。他忙找陈赓:敌人要跑!陈赓却沉默,后来才知道敌人已经跑了二十里。军情紧急,楚大明脾气也上来了:“司令员,你下决心吧,时间太紧急了。”陈赓依旧不为所动。 1945年9月,上党战役爆发,陈赓率领太岳纵队将阎锡山的晋绥军精锐,团团包围在长治。为了解长治之围,阎锡山又从太原派出了两万多人驰援。阎锡山的援军很快就占领了关山村、老爷岭、磨盘瑙一带,准备围歼我围城部队。 刘邓得知这一情况后,让陈赓的把部队分成两部分,除了留下部分部队包围和佯攻长治外,其余的主力立即分东西两路隐蔽前进,在老爷岭和磨盘瑙打援军一个措手不及。 9月28日,陈赓率领三八六旅冒着大雨昼夜急行军,走了两天两夜,终于到了老爷岭附近。此时敌先头部队47师也到了老爷岭附近。为了诱敌深入,陈赓决定放弃险要的老爷岭阵地,而是把部队分成两部分,从敌人右侧和左侧迂回包抄,扎好口袋。 中午,敌整个师都进入了老爷岭,并且也察觉到了太岳纵队的主力就在附近。敌人扼守住老爷岭,准备和陈赓部决战。老爷岭由四道山梁组成,主峰和公路东面的磨盘瑙相望。 陈赓准备趁着敌人立足未稳,发动突然袭击,好拿下老爷岭。但是没想到,敌人的火力非常强大,部队激战了一下午,仍然没能拿下老爷岭。 3号早上,20团团长楚大明在侦察的时候,忽然发现一道被河水冲击的壕沟,可以直通敌人主阵地的后面。他灵机一动,决定带着一队精锐,出其不意的顺着这条壕沟,出现在敌人后面。 接到楚大明的报告后,陈赓又建议他要从右侧攻击敌人的阵地,以起到声东击西的作用,同时注意切断敌人的水源。 说干就干,当天晚上,楚大明带着一个营,趁着夜色,顺着壕沟,摸到了敌人后面,楚大明还特意嘱咐不要开枪,战斗尽量靠近,用冷兵器解决。这样,等敌人发觉的时候,楚大明已经带人拿下了好几个山梁。 楚大明依托这条壕沟,迅速把部队送了上去,并且分散开来,这样在老爷岭的敌人和外界的联系便被切断,敌人在阵地上,已经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 就这样又连续激战了两天,被围的敌人实在守不下去了,旋即放弃了阵地,向南逃跑。此时陈赓的部队,经过两天的急行军和几天的进攻,已经十分疲惫,拿下老爷岭之后,陈赓部队稍作休息,自己则来到老爷岭的山顶,准备总攻磨盘瑙的计划。 一到指挥部,陈赓就拍着楚大明的肩膀,开玩笑说:“祝贺你!”楚大明有些不好意思:“迂回右侧,切断水源都是司令员想出来的。”陈赓却摆摆手:“你太谦虚啦!是你们打得好嘛!” 接着,话题自然而然的转到了进攻磨盘瑙上,楚大明一边向陈赓介绍进攻方案,一边习惯的拿起望远镜,调好焦距,准备向陈赓介绍这一带的地形。 但是楚大明看了一下,却忽然不说话了,再看了一下,楚大明忽然说道:“奇怪了,怎么敌人的牲口,头都朝南,人却在向北运动。” 此话一出,楚大明也意识到大事不好,敌人极有可能要逃跑。陈赓接过望远镜看了看。楚大明却有些着急了:“敌人可能要跑!司令员你看是不是?”陈赓却不为所动,仍然举着望远镜遥望观察。 后来才知道,敌军此时因为连连受挫,也不再去支援长治了,而是准备逃跑。他们从老爷岭撤下来之后,为了迷惑陈赓,先是佯装向南,做出支援长治的姿态,实际上敌人此时已经开始向北逃窜了。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陈赓并没有心急,他是要把握全局,万一敌人是假装向北佯动,而后折向南怎么办? 面对楚大明等人的催促和心急,陈赓始终一言不发,而是继续观察,就这样过了几分钟,才放下望远镜说道:“敌人现在确实开始在向北逃跑,磨盘瑙的守敌未动,是在麻痹我们。” 楚大明应道:“司令员下命令吧!时间太紧急了!”陈赓点点头,决然的说道:“敌人走大路,他的先头部队可能已经走出了二十里,我们走山路,要在明天拂晓在之前追上敌人,必须抓紧时间,多动员战士。” 话音刚落,楚大明就带着人冲了出去。陈赓腿脚有伤,跟不上部队,他便对身边的人说:“我的脚不争气,走小道也不能骑马,只好落伍了,我就给战士们做动员吧!” 很快,楚大明就带着二十团急行军,忽然前面有一条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河水湍急,两岸又是悬崖,部队就此停了下来。楚大明上前一看,没有任何犹豫,第一个涉水过河,这根本就不用动员,整个部队也随着争先恐后的跟了上去。 就这样,楚大明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就带着部队赶了四十多里山路,晚十点,他们到了漳河西岸的土落村。部队稍作休息后,楚大明立即带着人修建工事,控住住了渡口。 天亮时,两万多敌人先后渡河,冲入了二十团的阵地,楚大明带着战士们与大于自身几十倍的敌人顽强的打了八个小时。随后,陈赓带着大部队感到,和二十团前后夹击,歼灭了这八个师两万余敌人。 困守长治的敌人,见大势已去,便弃城而逃,陈赓又带着部队急行军几百里追击,最后歼灭了这伙残敌,上党战役至此大获全胜。

0 阅读:107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