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差友们有没有注意到,今年许多车企都给自家不少车型装上了激光雷达。长安汽车更是“豪横”,计划一口气直接吃下150万个,比2023年全国激光雷达上车总量的3倍还要多,搞得就跟批发大白菜一样……
江江查了查资料,发现其实从去年开始,激光雷达就已经密集上车了。到了今年,月度上车量更是去年同期的2-5倍,好像激光雷达都快变成汽车的“标配”了。
就连15万价位的零跑C10,也“勾搭上”了128线程的激光雷达。这事搁在以前,就是“灰姑娘”也可以“水晶鞋”随便穿了。
之所以说是“搁在以前”,是因为从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激光雷达的价格就出现了雪崩式的大降价,2023年底已经从4万大洋直接跌到了6000元附近。
到了今年,不少激光雷达企业更是在“千元”价位的边缘“疯狂试探”。比如一径科技年初发布的EZ6系列,直接打破了2000元的门槛,正式迈入“1”打头时代。而速腾聚创在4月份也推出了售价低于200美元的MX产品,并成功渗透到15万-20万元价位的车型。
看到这里,差友们是不是觉得有点当年外卖大战的味道?难不成激光雷达也卷得只能无脑烧钱了?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速腾聚创的90后CEO邱纯潮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就替大伙揭开了“降价”的谜底:激光雷达的成本控制“7分靠设计,3分靠供应链”。
所谓“7分靠设计”,说的就是将芯片开发那套搬到了激光雷达的设计上,并在这个新兴市场将摩尔定律演绎到极致。
激光雷达这个玩意,作为一种精密传感器,内部有数百个细分器件,集光、机、电于一体。就像做一桌满汉全席一样,得汇集各种食材,才能色、香、味俱全。
传统方案在做激光雷达时,用的是分立式架构,用人话说,就是把一个个零部件“堆叠”到一起,这就导致同类产品的规格很难做到一致。
拿满汉全席打比方的话,传统方案是一道一道地把菜端到桌子上,但每道菜大小、形状各异,上菜时就很不方便,需要“对齐”好,才能摆得赏心悦目。如果有菜品要更换,又要全盘“对齐”,可麻烦了……
而采用芯片化思路设计激光雷达,就是先整体规划好每道菜(零部件)的摆放位置,然后把桌子分成好几块,把需要摆一起的菜先放到同一块桌子(芯片)上,最后再把这几块桌子拼起来就行了。
这样的话,就极大地降低了装配成本。即使要升级菜品,改动也只发生在一块桌子上,其它部分迭代升级时也可以交叉复用。
除了从设计端“降本”以外,芯片化设计还实现了对上千个激光通道的“大一统”控制,简直就是“增效”大杀器。
比如就在今年1月份,一家叫“禾赛”的激光雷达公司发布了AT512型产品,正是得益于芯片化程度的提升,它直接可以让车子“看到”400米开外有啥,是目前业界水平的2倍。这下子智能汽车又多出不少时间,可以好好“掰吃掰吃”自己该走哪条道啦。
在芯片化的基础上,现在的激光雷达和以前相比,器件数目上也进行了“瘦身”。
了解过激光雷达的差友们应该都知道,它是怎么帮助汽车“看清”周边环境的。简单点说,它会先发射出一束光,这束光碰到障碍物后,就会反射回来,只要统计出雷达发射和接收到激光的时间差,就可以算出障碍物的位置。
因此,一个激光雷达得配备激光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为了看清四周障碍物的形状,它就得360度“雨露均沾”。传统方案是加一个激光发射器就得配一个接收器,不仅笨重又烧钱,还要人工花大气力“调教”光路,保证这一桌子满汉全席,菜和盘子都能对号入座。
而现在的主流方案是利用镜片的转动或者振动,让一束激光不只扫描一个平面,大大减少了发射器的个数,从而压低了成本。
同时,在激光的选择上,厂商们也一直想着法子省钱。一直以来,有两种波长受到大家青睐,分别是905nm和1550nm。这两种波长各有优劣,不能直接说谁比谁牛逼。就目前来说,905nm是大势所趋。无他,发射905nm激光的砷化镓材料更便宜,而接收905nm激光只需要随处可见的硅。
再说回邱纯潮提到的“3分靠供应链”,这就很简单了。大伙懂得都懂,一旦激光雷达的需求量提上去了,形成了规模效应,光学组件、激光器的成本自然很容易就被“摊薄”了。
当然,除了设计和供应链之外,江江觉得激光雷达降价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激光雷达厂商自己想走“群众路线”。降价之后,厂商每次能捞到的汤的确变少了,但是捞汤的勺子却可以探到更深且更大的下沉市场。
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21~2024年1-2月,20万元以下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分别为73.1%、70.8%、71.2%和75.6%。因此,15-20万元级市场,正在成为各大激光雷达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除了汽车市场,一些激光雷达厂商还将勺子伸向了机器人等业务线。
江江在速腾聚创今年三季度财报中就看到,智驾产品的毛利率为14.1%,机器人产品的毛利率为34.6%,机器人业务毛利率相对要高得多。速腾预计,2025年它家在机器人业务的激光雷达出货量,有望超10万颗。
然而,即使激光雷达很长情,愿意自降身价、“下嫁”智驾,可这场婚事究竟能不能长久下去,还得市场说了算……
目前单看激光雷达,价格确实跳水很多,但是对于智驾而言,并不是只有激光雷达可以当作“眼睛”。
像特斯拉、大疆这些公司,在智驾上走的就是“纯视觉”路线。毕竟说到成本,“纯视觉”依赖的摄像头只要几十美元。因此,激光雷达至少得做到千元以下,才能在成本上和“纯视觉”一较高下。
但是,这从技术和研发成本上来看,目前还不是很容易。
首先从技术上来看,芯片化设计似乎已经摸到天花板了。邱纯潮就曾向证券时报透露,L2级别的自动驾驶他们已经做到极致了,短期内很难继续芯片化,除非考虑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
而说到研发成本,目前仍在不断“狂飙”,看得人心里发慌。就拿速腾聚创来说,2023年的研发支出高达6.35亿元,都超过营收的一半了。而禾赛科技也不遑多让,全年研发费用达到了7.91亿元,同比增长了42.4%。
除了这些,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出海也是各种阻力,一旦国内市场饱和,激光雷达厂商能否继续将“群众路线”贯彻到底,也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激光雷达的降价潮究竟能不能坚挺下去?它和纯视觉方案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目前最优的方案就是激光+视觉方案。哪些上纯视觉的无非就是考虑成本问题。
激光雷达目的是超越人,视觉方案的极限是等于人,你说谁更先进?
激光雷达可360度探测,在复杂路况下优势明显。
纯视觉就是扯淡,要是眼睛有用,飞机就不用雷达了
当年反对激光雷达,说纯视觉才是对的,只是因为用不起。现在激光雷达便宜了,尴尬不?
某车型大吹纯视角,看来不用落地,就要胎死腹中了。
激光雷达以前太贵了,所以敢纯视觉方案。现在虽然激光雷达便宜了,但是已经做好的纯视觉方案不能推倒重来,只能继续做下去了!
激光受不受恶劣天气影响?我觉得视觉会。比如重庆的大雾天气[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