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11月28日,第十一批志愿军英烈遗骸归国,我昨天把抖音的定位设置成沈阳,看了几个小时,官方和民众发的,迎接志愿军英烈遗骸归国的视频,把我看的热泪盈眶,唏嘘不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出自左传的一句话,两千多年已经成了中国人重要的价值观。戎是军事,投笔从戎,戎马生涯。祀就是祭奠。
戎好理解,但是祀不好理解,因为祀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一场祭奠,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你生命最大的价值在哪里?为国为民!祀是一种信仰。
祀与戎,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祀没有戎的话,你有信仰但是没有力量,最终的结局还是悲惨,淞沪抗战是800壮士守四行仓库,多么悲壮,但是没有戎,实力不行,注定是一个悲剧。
只有戎没有祀,也是不行的,有力量没道义,没信仰,那不就是美军在阿富汗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们要怀着这样的精神来迎接志愿军英烈的遗骸归国,这才有意义,而不是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感动过后,灵魂要升华,志愿军英烈在天有灵,看到后辈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相信他们也会感到欣慰。
从2013年开始,志愿军英烈遗骸归国已经形成制度了,这是个好事,要感谢一下当年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她还是做了一些好事的。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韩还没有建交的时候,韩国方面就移交给志愿军英烈的遗骸,这种行为值得赞扬,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英烈回归祖国,叶落归根。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韩国有一个水库,叫华川水库,水库现在被韩国人改了个名字,叫破虏湖,水库里至今还长眠着大量的志愿军遗骸,湖边还有个石碑,破虏湖三个字是李承晚亲手写的。现在是韩国的一个旅游景点。
我呼吁去韩国旅游的某些胎教毕业的中国人你涨点智商,那里不是你该去的地方,更不要在那个地方拍照留念,当心你折寿!
中韩两国当时是敌国,志愿军把韩国的首都汉城都攻下来了,现在叫首尔,当时的韩国人恨志愿军,这是理所当然的。志愿军也确实在华川水库吃了败仗,牺牲惨重,韩国人当时把大量战死的志愿军烈士的遗体推进了华川水库,这种行为是违反《日内瓦公约》的。
究竟有多少志愿军的遗骸被推进了华川水库,这已经无法统计了。韩国说有几万,中方统计不到一万,但不管怎么统计,几千具遗骸是肯定有的。
我们期盼这些长眠在湖底的英烈也能早点归国,在那里他们是睡不安稳的。
韩国方面肯定是不会主动拆除破虏湖石碑的,也不会主动去打捞湖底的志愿军遗骸。那么中国出钱出力,只要求打捞遗骸行不行呢?我估计韩国方面也不会答应。
华川水库一战,是韩国军队在三年战争里,唯一一次取得的胜利,而且还是大胜。韩国已经把这一仗当成国家图腾了,他们不会主动放湖底的志愿军英灵回家的。
我们只有等待中国重新回到汉唐巅峰地位的那一天,才能迎来英烈回家。因为到那时,东亚的局势是以中国为主导的,日韩这些国家,会退回到它们在历史上应该呆的地位。
到了那时,中国一句话:拆碑起灵!韩国敢不听吗?其实都不用中国发话,韩国主动就拆碑起灵了。
数千名甚至上万名志愿军烈士,虽然他们还在暂居湖底,但是我相信,他们并没有沉睡,他们还在等待,等待着中国重回汉唐巅峰,然后以最高的礼遇迎接他们叶落归根。
他们也在值守,为着那句“自古以来”在进行值守。
我建议官方要在合适的日子,举办一个盛大的遥祭仪式,祭奠一下至今还暂居在华川水库里的那些英灵,最起码要告诉他们,祖国和人民并没有忘记你们,委屈你们了,总有一天,要把你们全部都接回来。
同时也要告诉全国人民,中国还没有那么强大,连自己战死的军人都没有能力全部接回来。这就是祀的意义所在,它是精神的力量。
隋炀帝当年远征高句丽,损失了数十万大军,高句丽甚至把隋军的人头铸成了京观,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才彻底击败了高句丽,毁掉了京观,责令高句丽整理隋军的遗骸下葬,而且要年年供奉。
从隋炀帝到唐太宗,这中间也就隔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而被那块石碑镇压在湖底的志愿军英烈,已经等了七十多年了,这时间也太久了。
为了那些英灵,中国也必须尽快发展,尽快强大,尽快回到汉唐的历史地位,这是我们的责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应该提升到这个高度,我们全民也应该以这种角度来看待志愿军烈士归国。而不是感动地稀里哗啦,那没有意义。
当我们看到英烈棺椁的时候没有眼泪,只有沉默和力量的时候,那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