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学课文《凡卡》你还记得吗?20多年后读到原著,我眼泪直流

沁说 2024-04-28 20:27:41

前番写了篇小学课文《穷人》的书评,有位读者留言令人很是感喟:

“虽已年近八旬,却一直记得小学读过的课文《凡卡》,时至今日想起,仍是唏嘘不已。”

没想到80、90后学过的课文,在五、六十年代就一脉相承了。

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会因为时间而失去力量,而是铭刻进一代代孩童的记忆里,在感怀的瞬间,光阴停滞——

大家都是曾经坐在课堂里朗朗读书的小小少年。

凡卡写给爷爷的信,牵动着太多人的心。

犹记当年预习到这篇课文时,读着读着就哭了。

那句“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让年少的我模糊知道命运的冷酷与绝望。

“爷爷后来收到凡卡的信没有?”课文里未写的结局,是对天真的体恤。

契诃夫说“当故事里出现一把枪,那他注定是要发射的”,我们一直在讲“教育的滞后性”,其实意思殊途同归。

多年以后,阅历冲开时间的壅塞泥沙俱下,让你在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什么,那便是子弹命中的瞬间!

凡卡沉重的命运趟过童年的课本,趟过每一个现实无情的漩涡,他递来那封写给爷爷没有地址、没有邮票的信,满眼期待……

我们知道答案,所以泪流满面。

凡卡的信

凡卡·茹科夫只有九岁,放现在正是被父母宠爱的年纪。

在1886年的俄国,他已被爷爷当作劳动力送去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

三个月里,他受尽欺凌。

因为夜间给鞋匠的孩子摇摇篮时累睡着了,老板揪着凡卡头发将他拖到院子里,用皮带一顿毒打;因为年幼不会收拾青鱼,老板娘用鱼嘴直戳凡卡的脸;那些资格老的伙计们,也毫不客气地捉弄他,使唤他去打酒……

最糟糕的,是吃不饱!

“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凡卡睡在过道里,孤零零、饿得要命,老是哭。圣诞节前夕,老板用楦头打凡卡的脑袋,他昏倒了,好容易才自己醒过来。

《凡卡》用倒叙的方法,文章的开头便是凡卡给爷爷写信。

在圣诞节前夜,趁鞋匠一家去教堂做礼拜的间隙,凡卡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在写第一个字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

提心吊胆的情境,好像将我们置身那狠心鞋匠的小屋,来到可怜的小凡卡身边……

凡卡笔下的悲惨遭遇和他的回忆交叉进行,他写下“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时,眼前浮现的是爷爷的身影。

爷爷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每到晚上,他便穿上羊皮袄,敲着梆子走来走去,为老爷的别墅守夜,身后跟着老母狗栗子和公狗泥鳅。

回忆里,尽管凡卡冻得缩成一团,但夜晚的白房顶、烟囱里的烟、披着浓霜的树木、雪堆都是美好的,连星星都在快活地眨着眼……

爷爷是凡卡唯一的亲人,在亲人身边,再苦也有依靠,孩童的天真才会自然流淌。

圣诞节的热闹与凡卡无关,他在向爷爷倾倒委屈时恢复一丝孩童心性:

“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

他陪爷爷去砍圣诞树的回忆在酸楚中涌上心头:那时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但爷爷会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不知从哪儿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凡卡乞求爷爷接他回村,他可以跪下磕头,愿意替爷爷搓烟叶,情愿爷爷结结实实打他一顿,他还可以去擦皮鞋、放羊……

尽管都是挨饿受穷,但没有身体上的剥削与精神上的折磨,便能在喘息间感受到片刻的欢乐。

苦难是相对的,像经历痛楚的蚌壳里生出的一粒粒珍珠,每一粒都是命运施舍下的细碎美好。

想到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生活在破烂粉房里,褴褛苟活的人们的歌声,是含泪的笑,“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越是鲜明,越觉荒凉。”

凡卡命运巨大的悲剧性,便在这份现实与回忆的对比里,过去愈是美好,当下愈是悲怆!

凡卡沉重的命运

凡卡在信的最后,郑重地写下“亲爱的爷爷,您一定要来啊!”

他虔诚的将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4折,装进他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信封里。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

“乡下,爷爷收”。

寒冷的冬夜里,小凡卡只穿着衬衫,连破皮袄都来不及披,光脚跑去街上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那宝贵的信塞了进去。

小说在凡卡甜美的梦乡中结束——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光腿,对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炕旁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当年学习《凡卡》这篇课文时,有一道课后问答:“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吗?为什么?”

年少的我们,都知道这封信没有地址,亦未贴上邮票,爷爷永远也收不到。凡卡可怜的美梦必然会成为泡影……

凡卡的希望与读者的绝望交织,生命的丰富与荒凉扑面而来。

其实回归到契诃夫完整版的原著《万卡》(课文译为《凡卡》),小凡卡的人生完全是一悲到底,他记忆里那些美好的回忆,也根本经不起推敲。

课文删减了凡卡母亲的部分。

凡卡的妈妈本在老爷家做女仆,侍奉奥莉加小姐,这位小姐是凡卡最尊敬和喜欢的人。她常常给凡卡糖果吃,空闲时教凡卡读书、写字,数一百以内的数,甚至还教他跳舞。

但凡卡妈妈去世后,奥莉加小姐立马将孤苦无依的男孩送去住在下人厨房的爷爷那儿,爷爷又将凡卡送去莫斯科的鞋匠店里。

爷爷永远醉醺醺,时而摸摸打扫房间的女仆,时而捏捏女厨子。砍圣诞树时,他并非和冻僵的小万卡逗笑,而是一个冰冷的词:“嘲笑”!

作为富人阶层的奥莉加小姐,对于这苦难的穷孩子不过是表面的伪善,点到为止的“慈悲表演”。

《万卡》的写作背景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黑暗时期,底层的穷苦大众在残酷的剥削中艰难生存。现实的倾轧令他们自顾不暇,人性的温情如大环境一般坚硬冰冷。

凡卡的爷爷在养育凡卡的考量中让度了亲情,他预见凡卡送去学徒的苦难,却选择无动于衷。

9岁的凡卡在信中反复写下“我求您”、“我给您跪下磕头”、“您行行好吧”,并保证“等我长大了,我会为这件事而赡养您”,卑微地承诺“哪怕您像抽山羊西多尔那样来抽我,我也会为您祷告的。”

凡卡知道自己的处境,爷爷不会出于纯粹的“爱”接他回去,而是要附加现实的条件。

他那些关于“美好”的回忆,实在是这9岁孩子可怜人生里堪堪算得上快活的片段罢了……

在仅仅3千来字的短篇里,契诃夫不吝笔墨描写那只叫“泥鳅”的黑狗,泥鳅非常老实,容易让人亲近,一幅恭敬温顺的姿态。

但它会在受屈后悄悄地溜到人的身后冷不防在腿肚子上咬一口,或者钻进冷藏室里偷鸡吃,屡教不改。

为此泥鳅常被人吊起来打断狗腿,可每次它都能养好伤,又活下来。

从狗的角度,泥鳅不过是不想受气和填饱肚子,便得一次次挨打艰难存活。凡卡觉得泥鳅被打是它狡狯不老实,是理所应当。

这种来自“高一等级”想当然的惩戒感,代入到以鞋匠夫妇为代表的统治阶层,便能理解他们对于“卑贱”生命的漠视。

凡卡还会有明天吗?

他或许在折磨中失去生命;或许如泥鳅一般,熬过一次次毒辣的殴打,忍受住生存的残酷;或许如同鞋铺的那些老伙计,对更弱势的底层人重复自己经受过的欺凌……

契诃夫将叙事者交给一个孩童,一双天真的眼睛却只看见苦难与黑暗,凡卡命运可预见的悲剧性,使文字有了沉甸甸的份量,撼动人心。

写在最后

契诃夫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之中。”

他的作品多着眼于小人物,笔调深刻朴素,以清醒的现实思索群体的命运。

“凡卡”代表的是在大环境下受苦受难的底层群像,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卡凡这样的苦难者,文学作品不仅仅反映社会现实,而是建立在巨大的慈悲心上的。

触动心灵的作品,往往是平凡大众的共鸣。

契诃夫必然是带着悲悯写下凡卡的故事,他“用黑乎乎的小拳头擦了擦眼睛”,“撇了撇嘴,小声地哭了起来”,“猛地叹了口气”……细微处的描述,令人心疼不已。

这样经典之作入选课文,给幼时的我们埋下一颗同理心的种子。

时光不复,我依旧记得凡卡满怀期望的祈求:“快来吧,亲爱的爷爷。”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

1 阅读:38
沁说

沁说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