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北差距
作者|三木七
责编|Thomas
全球十大经济体当中亚洲占了三个,除中国和日本之外,还有印度。印度被称为是经济增长最快,也是最不平衡的新兴经济体,因为其本土贫富分化问题非常严重,不仅资本、财富被少数富人垄断,就连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着云泥之别。
印度南北分界线是中央邦的温迪亚山脉,山脉以北的地方为北印度,主要城市有新德里;山脉以南的地方为南印度,主要城市有孟买、班加罗尔和金奈。然而,据数据统计,印度南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高于北方。
▲GDP占比:马哈拉施特拉(孟买)14.11%,泰米尔纳德(金奈)8.55%,北方邦(勒克瑙)8.05%,卡纳塔克(班加罗尔)7.9%,古吉拉特(甘地纳格尔)7.69%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从地形地貌上看,北方条件比南方更容易发展农业经济。南方位于大部分土地都处在高原地区,平原占地面积很少。而北方区域拥有恒河平原,平原占地面积多,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印度地形图按理来说,北方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经济发展应该不会太差,可印度的发达地区却普遍集中在南方,而北方的个别邦还是印度最穷的邦,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南富北穷?而印度的南北差距从何而来?
▲印度各地人均GDP(单位:美元)地图,南方明显比北方高一、雅利安人侵入,开启南亚侵略史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在印度河流域,而印度河流域文明起初发现于哈拉帕地区,所以也被称作是哈拉帕文明。在当时,哈拉帕有着较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并且已经建成一定规模的城市网,而这一文明的创作者,就是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
▲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虽孕育着灿烂的远古文明,但这个地方却并不太平,这与南亚次大陆的地形地貌条件脱离不了关系。南亚次大陆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版块的位置,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是若开山脉,西部是苏莱曼山脉,而南部是印度洋。▲南亚次大陆地形图按理来说,这些山脉应该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结果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偏偏开了缺口(开伯尔山口),把全封闭的隔绝地形变成半封闭地缘地带,为后来的外族打通了侵略之路。
▲开伯尔山口第一个侵入南亚次大陆的异族是发端于南俄平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公元前1750年左右,雅利安人驾马拉战车从次大陆西北部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用武力征服了没有军事战斗力的达罗毗荼人,将其城市文明占领后,创建了吠陀文明。达罗毗荼人则被赶到了南部定居生活,所以二者的身份有了地域上的转变,原来的土著北方人转变成南方人,而外族却成为了后来的北方人。
▲雅利安人迁徒雅利安人的到来,开启了南亚次大陆被外族蹂躏的历史,其北部长期以来都处在不断被强国邻邦侵扰的黑暗时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除了上述提到的“南亚次大陆的地形地貌”外,还跟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四分五裂的政权有关系。
雅利安人把自己看成是优等种族,为了彰显地位,炮制出种姓制度的模型。刚开始是以肤色划分等级的,他们是白皮肤的高加索人种,所以把黑皮肤的达罗毗荼人划为最低种姓。后来从印度河流域向东扩张到北部恒河流域之后,雅利安人不断融合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风俗习惯,从游牧民族转变成了农耕民族。
开启农耕生产之后,印度雅利安人的社会生产力开始提高,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并诞生出了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是彼此共生的,这一时期的雅利安人认为以黑白划分等级,已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演变,所以为了赋予各个阶级不同的权力、职业、以及地位,他们创立了瓦尔那制度(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是从吠陀教演变而来的,而吠陀教是由雅利安人的部落信仰与达罗毗荼文化结合而成的瓦尔那制度使印度的社会结构出现分散性的特征,因为其清楚划分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阶层。不同的等级阶层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生活。雅利安人受其影响,逐渐分割成多个部落集团,遍布整个南亚次大陆北部。
到了吠陀时代后期,各集团之间彼此相互隔阂,甚至产生敌对关系,所以他们开始从部落过渡到国家,在北部建立起以血缘和地域为基础的十六雄国。十六雄国的出现标志着吠陀文明的结束,北印度由此进入到列国时代。群雄并举的列国时代战争频发,各种姓已无法维持原来的社会秩序,加上婆罗门教的祭司特权多,祭祀形式还繁琐,其宗教教义不能再满足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开始兴起。
沙门思潮是其他宗教思想流派的总称,主要代表宗教是佛教,其创始人是维护刹帝利种姓利益的释迦牟尼,所以佛教的兴起也是刹帝利种姓的崛起,刹帝利取代了婆罗门成为最高种姓。
当时的佛教受到十六雄国中最强王国“摩揭陀国”的支持,发展到孔雀王朝时期更是到达鼎盛阶段。因为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坚持“以佛治国”,不仅在全印大力推广佛教,还把佛教从印度本土宣扬到了世界,使其在亚洲各地广为流传。
▲摩揭陀国遗址,孔雀王朝是摩揭陀的奴隶制王朝孔雀王朝建立了印度史上第一个帝国政权,将四分五裂的王国逐个兼并之后,统一了南亚次大陆北部。到了阿育王一代,更是为了扩充疆土,向南部的羯陵伽王国扩张,并且在完胜羯陵伽之后,基本征服了南亚次大陆上的绝大部分领土。
虽然建立了统一政权,但北部帝国中心对南部等周边地区控制非常松散。原因是南北地区沟通困难,次大陆内部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封闭性特征,南部位于德干高原的位置,被众多河川切割,内部残丘地沟很多,加上南北之间被温迪亚山脉阻隔,交通非常不便。正是因为地理内因,才给印度创造了有力的分裂环境,所以阿育王一死,孔雀帝国迅速瓦解,南部脱离了统治,而北部陷入分裂状态。
▲紫色区域为孔雀王朝领域,温迪亚山脉为南北线二、本土宗教发展,伊斯兰占领北部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以印度教新身份复兴,当时出现一位宗教改革者商羯罗,他吸收佛教的优良之处,将婆罗门教逐步改良成印度教。印度教兴起之后,并没有对佛教及其他宗教进行打压,所以这一阶段的印度宗教,都在以不同形式自由发展。
可惜这种局面还是随着笈多王朝的瓦解,以及外族入侵而幻灭。因为北部重回小国林立时期,印度教在北部的发展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南方因地形原因极少被外族侵扰,政治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印度教开始把活动重心转移南方,在南部扎根发展。
南部居民除了由达罗毗荼人构成以外,还有一部分是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通婚及同化出来的民族,比如泰卢固人、大拉塔人等。南部被雅利安人文化渗透之后,也形成了种姓制度,但他们的种姓制度比较稳定,印度教在南部的发展更顺利。
▲南部印度教安曼神庙遗址,16世纪开始被修复北部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崛起的伊斯兰势力开始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其实早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穆斯林商人进入印度境内,他们与当地人通婚之后,形成了印度最早的穆斯林居民群体,为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来阿拉伯人打开印度门户,用军事手段占领西北部信德之后,穆斯林才开启对印度的征服统治。由于阿拉伯势力没有深入到整个北部,所以他对印度的政治影响不深,真正对印度造成影响的是中亚地区崛起的穆斯林。他们是军事实力很强的突厥人,很快就将四分五裂的北部占领,在北部建立起第一个伊斯兰教政权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宣礼塔德里苏丹国早期的伊斯兰教还处在缓慢发展的阶段,因为当时印度境内的穆斯林人口有限,大部分都是阿拉伯人以及后来迁移过来的突厥人,加上本地宗教也在对伊斯兰教进行抵抗,所以改信伊斯兰教的当地居民不多。后来他们通过强硬手段,逼迫当地人信仰伊斯兰教,并残害佛教僧侣,致使佛教在印度本土消失之后,改变了印度的宗教政治格局。
到了16世纪,德里苏丹国被具有蒙古血统的莫卧儿帝国取代。莫卧儿帝国是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最后一位君主奥朗则布是一名狂热的伊斯兰教教徒。为了把伊斯兰教变成莫卧儿帝国的正统宗教,他执行反印度教政策,不仅对印度教教徒赶尽杀绝,还将其寺庙逐一铲平,改建成清真寺。
▲莫卧儿帝国皇家清真寺“贾玛清真寺”为了巩固政权,他将大量土地分封给伊斯兰教封建主,导致帝国疆域面积大大减少。所以为了扩充领土,他开始向德干地区南下扩张,当时除了印度半岛最南端土地之外,基本统一了南北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印度史上第二个政权相对统一的帝国。
穆斯林的侵入给了印度本土宗教很大的冲击,他们激进式的统治,不仅改变了印度教占优势的局面,还给了佛教毁灭性的打击,最后激起了民族宗教矛盾,当时印度境内接二连三爆发了反穆斯林政权的起义。
▲莫卧儿帝国不同时期版图南部由于山高皇帝远,在起义爆发之后相继脱离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而北部的伊斯兰教封建主为了征伐抢夺北部领土,也开始叛出莫卧儿帝国,加剧了帝国的分裂。
北方长期以来都在被异族外教袭扰,阻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结构及其不稳定。而南方受益于地形阻隔,不容易被异族势力袭扰,能够较为平稳的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到了殖民时期更是与北部拉开了距离。
进入殖民时代以前,印度还处在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当中,直到奥朗则布去世之后,莫卧儿才开始走向衰弱灭亡。由于莫卧儿对南部的统治不是很稳固,所以衰弱之后,南印度就自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公国。而北印度则陷入内战频发、政权割据的混乱阶段,并且被邻邦强国侵扰。英国就是在这个节骨眼闯进来的,他不仅结束了印度的封建时代,还拉开了印度殖民时代的开端,完成了印度不曾有过的统一。
三、英国统治印度,南北之间的差距英国入侵印度初期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建立之初只是为了与印度进行贸易往来,积累原始资本,所以是以和平贸易者的身份进入印度境内的。
印度南方领土虽比北方小,土壤环境也不比北方优越,但三面临海拥有良好的港口,会有更好的贸易发展,东印度公司起初在南印度港口城市建立了大批的商馆和贸易据点,经营丝绸、茶叶、香料等贸易商品。
▲东印度公司渐进发展起来之后,他们为了确立自己的贸易地位,还在东部加尔各答、西部苏拉特、南部马德拉斯及孟买建立了工厂,逐渐垄断了英印贸易,成为了英国在印度政治事务的代理公司。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角色,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东印度公司通过1757年普拉西战役,征服了孟加拉、马德拉斯、迈索尔等土邦,成为了印度土邦王公的宗主。与土邦建立起藩属关系之后,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对印度开启了“花样掠夺”之路。
▲普拉西战役印度土地实施的是原始公有制,持有者是农村公社,所以土地不能进行买卖。而英国到来之后,开始在北方的比哈尔、孟加拉等地区实施固定税额制,不仅把从莫卧儿帝国手中拿走的代理征税权,卖给了柴明达尔(对地主的称呼),还承认他们是保税区的地主,导致北方土地全集中在富人手里,破坏了传统土地制度以及农民的利益,加速了农村公社的破产。
东印度公司为了满足海外市场,还一味的生产经济作物,导致北方的孟加拉等地发生大饥荒,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而完成英国本土工业革命之后,还以自由贸易为由,对出口到印度的商品征收象征性关税,导致英国倾销到印度的工业品急剧增多,对印度传统手工业造成沉重打击。
南方不怎么依赖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转变对他们影响不大,而传统手工业虽然被摧毁,但英国将很多棉纺织工厂都建立在了孟买,加上当时的铁路网基本围绕孟买、马德拉斯等重要港口城市,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印度南部工业的发展,所以南方的政治经济道路,会走得比依赖传统型经济的北方顺利很多。
▲英国为了推动货物运输,加强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在印度本土建成了铁路网,图为其在南部马德拉斯地区建设的铁路其实东印度公司殖民期间,也有带来一部分积极影响。他们为了促进贸易,在印度推行西方教育,间接把英语普及向印度全境。西方势力侵入以前,南北方因为民族、宗教,文化不同,常用语言也不一样,而英语普及之后有了沟通媒介,加强了南北方之间的联系。
种姓制度也在英国殖民势力的冲击之下开始衰弱,工作以技能划分职能和分工,而不是以种姓,社会地位也一样,只与工作、财产以及收入情况挂钩,减弱了种姓制度的影响。而且他们还向印度移植了英国的法律制度,完成传统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转变。
这种影响在印度独立之后还在延续,南方独立后的社会转型比北方顺利,因为其重视教育和卫生,建立了许多社会基础设施,而良好港口条件和铁路建设,也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再加上政治经济政策比北方好,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所以南方得到了更好的治理。
北方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英国统治后期通过“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加上后来东西巴基斯坦分离,引发了很多民族问题和宗教矛盾,导致印度北方的东部边境和西部边境极不稳定,一定程度影响了北印度地区的社会稳定。特别是克什米尔地区刚好位于印度的西北部,经常会遭受到恐怖主义的袭扰。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印度北方经济落后南方的局面。
南方靠海,北方靠近巴基斯坦、孟加拉
山多的地方肯定穷
中国东方富西方穷
看印度得地图就能看出印度天然的战略劣势了,印度是名副其实的麻杆腰
P社玩家表示印度很肥
中国是北富南穷
你能不能研究一下中国
你问问黑龙江人民你就知道了
有海的地方就有贸易,最简单了。
南亚不是印度
基本上离高山越近的地方越穷,离矮山越近的地方越富
这些媒体看见别的国家有点什么破事,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一到国内就成阉割的太监,什么东西
写得很详细,赞
三哥被中国 巴基斯坦以及缅甸尼泊尔依靠山脉包围 自己占据大平原 一旦开战 我们居高临下 印度战略态势不利
福建也穷啊…
中国北方富南方穷那是因为北方都是国家补贴多
不错
概括下阿三是个串
看得头晕
几个山口建立大形关卡。南亚次大陆固若金汤。
广东,重庆,四川,,这些是西南方,浙江,上海,江苏,是华南。这几个地方经济占全国百分之60,外汇占百分之九十。
南方也很穷,只是人口更多,总量就多,总体人均差不多,倒是北方的旁遮普邦人均经济最好,还有南方的班加罗尔。南方的大城市加尔各答(前英属印度总督所都城)也超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