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错误。
不管你承不承认,你都会有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特别是对成年人来说,大都已经验证过多次了。
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早一点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改造自己,那我们的现状会不会好很多?人生也不至于有太多遗憾和悔恨?
答案不言而喻,但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呢?
因为我们克服不了内心的弱点,我们从小时候就不喜欢听到批评,宁可知错犯错,宁可一错再错,也要我行我素,维持自以为是的惯性。
我得到的一个宝贵教训:不要指出别人的错误,千万不要想着改变人有次我看到某网站上有个明显的错误,因为是开放式的编辑,于是我就给改了过来。但不久就被上一个编辑者恢复过来了,他还怪我多管闲事。
哪怕我发给他资料,指出信息确实有错误,他也知道了,但他仍然拒绝修改。
后来我看互联网某大佬指出某个作者文章的缺漏,结果这个作者火冒三丈,他认为自己受到了质疑和批评,于是连着怼了好几句话,其实都是情绪的宣泄,毫无意义。
对于这样的人,你根本无法与其进行理性的探讨,他们只接受认同和赞美,他们永远是自以为是,同时他们也永远是敏感的,脆弱的,把任何质疑都当成挑衅,一句话都能让他们进入“战斗状态”。
我慢慢就想明白了这个事情,你指出别人的错误会被当成否定的态度和行为,哪怕你非常低姿态,小心呵护对方的自尊心,他也会不忿,他会觉得你在改变他。而你事实上也确实是在“改变”对方,因为你指出了错误嘛,你想他改正和进步,你是好心,但你有“罪过”。
袁绍为什么杀田丰?我们看三国故事,田丰是袁绍部下的谋臣,他有才智,但他的缺点就是“刚而犯上”,因直谏得罪了袁绍,他在袁绍兵败后被杀(也说是被逼自杀)。
袁绍是什么人?他和曹操都是汉末群雄之一,而且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根基深厚,家大势大名大,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袁绍最强,各地讨董卓的时候他被推为盟主,属于当时最强的割据势力。
而袁绍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器量不够,他连自己的兄弟袁术都不能容,董卓曾认为只要杀了这兄弟俩,天下就平定了。但两兄弟实际势如水火,根本团结不起来。
在官渡之战被曹操以少胜多后,袁绍就垮了,这时候他不是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而是怕被下属讥笑,于是田丰就死在了这样的缘由下。
“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田丰在死前想必也是懊悔不已。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指出错误反而怪你,这是人之常情。但就事实来说,有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到底是好还是坏?应该是对自己有利的吧。
毕竟弱点就是破绽和软肋,容易被人趁虚而入,如果早知道早预防,那就避免了损害。
可就是因为该死的虚荣心和面子,有些人就是听不进去别人的良言相劝,一意孤行,自以为是,结果栽了跟头。然后不是感谢别人的提醒,而是怪对方“乌鸦嘴”。
哪怕你是避免了他的损害,他也不会真心感激你。这就是人性,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打心底不想承认自己不完美,不如人,“闻过则喜”的人从古至今都没有多少。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事实上这是很简单也是很困难的修行。而人要进步,就是要知错能改,这样才能“善莫大焉”。否则,不善也莫大焉。
人生在世,从善如流。一个人如果能够自我反省,还能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就是从善如流,人也无量了。
要知道我们做人做事总会犯错误,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都是在错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然后不断成长进步。
而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实际上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快的成长,少走弯路。
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何必要以自己的吃亏为代价去证明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正确的,如果一直这样,那道路上的坎坷就太多了。
人生在世,我们要做个能够从善如流的人。要记住,大多数批评对我们来说都是好的,大多数赞美对我们来说都是坏的。还是那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