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检察官到高校教师:倪震的多面人生

扬眼 2024-12-31 02:19:57

在常州大学法学院,一位风趣又严谨的老师在学生中颇有名气。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案例的深度剖析和妙趣横生的教学方式,他就是倪震,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生们喜欢称他为“带刀上课的老师”,不仅因为他的课堂幽默生动,还因为他将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融入到教学中。

倪震的职业经历颇为传奇。他曾是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后辞职考取东南大学刑法学博士,如今成为一名高校教师,集司法实践者和法学教育者于一身。

在检察系统中的成长与探索

倪震出生于陕西,从西北政法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从反贪到反渎,从法警支队到办公室,他的职业足迹涵盖了检查系统的多个核心岗位。他的同事朱永权评价道:“倪震在检察院时,工作特别认真,做每一份材料都要求完美,甚至可以用‘挑剔’来形容。”

2015年,倪震被提拔为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检察院反渎局侦查科副科长,时年35岁的他已是一名备受关注的中层干部。然而,他选择在事业上升期辞职,考取东南大学刑法学博士,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这一决定让许多同事感到不解,但倪震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教书育人的情结。我想通过教学,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更多人。”

在检察院工作的经历为倪震打下了扎实的法律实践基础。多年的司法办案经历让他深刻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实践意义。正是这些积累,为他后来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学中融入实践的创新者

倪震的课堂上,从不缺少真实的司法案例和实践经验。他主张“学以致用”,认为刑法教学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他的课程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法律适用的逻辑,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个复杂却又生动的刑事案件现场。

在一堂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课程中,他拿出一把学生特制的木质刀,向学生演示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对刑法条文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更加意识到法律实践的复杂性。“倪老师的课总是充满了想象力,让我们觉得刑法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能力。”学生陈华典说道。

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论与思考能力,倪震设计了模拟法庭环节,要求学生扮演控辩双方,对实际案例展开辩论。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这样的课堂让他认识到法庭上辩护逻辑的重要性,也让他更加尊重法律人的职业精神。

倪震的同事高诚刚提到,倪震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他最看重的内容。“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吸收和运用。”

多重身份下的法律人之路

倪震不仅是一名学术型教师,还活跃于法律实践的多个领域。他是常州市公检法多个单位的专家咨询委员,同时担任常州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智库成员。这些角色使得他能够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贴近现实的教育内容。

一位曾与倪震共事的法律顾问回忆道:“倪震在实践中非常严谨,他的建议总是切中要害,帮助团队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这样的经历也让他的课堂更加鲜活,为学生呈现了法律实践中的细节和挑战。

此外,倪震还积极参与法律宣传和普法活动。他认为,法学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培养职业法律人,更是为社会传递法律意识。他曾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普法宣传,通过案例讲解让普通市民也能感受到法律的力量与温度。

作为常州大学的一名年轻教师,倪震在教学之外也注重学术研究。他主持多项横向课题,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并积极参与法律学术会议,为刑法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学术与实践经历被同事评价为“教学与研究相得益彰”。

传承与坚守:让法律教育更有温度

在倪震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因他的影响走上了法律职业道路。他常对学生说,法律是一种动态的、行动中的正义,学法律不仅是学习规则,更是学习如何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位毕业生王爽回忆道:“倪老师的教学不仅让我掌握了知识,也让我认识到法律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倪震对教育的执着源于他的初心。他曾在一次课堂上动情地说:“我选择走进教室,是希望通过自己微小的努力,让更多人理解法律的力量,让更多人选择坚守正义。”

从检察官到高校教师,倪震的人生轨迹跨越了职业的界限,但他始终践行着法律人的责任。他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课堂,用幽默和智慧点亮学生的求知之路;他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追求进步,为刑法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常州大学的校园里,倪震的故事仍在继续。他用一堂堂精彩的课程感染学生,用一次次耐心的指导塑造未来的法律人。他相信,法律的意义不止于规范行为,更在于启发思考、守护正义。他的故事,正是一位法律教育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对社会的无声承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郭靖宇

0 阅读:31
扬眼

扬眼

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