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中国必须停止别国在华南的电台广播。”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时,李光耀给出这样的建议。
他提到的“别国”,是指印尼共产党和马来西亚共产党,而这两个党派在当时并不是本国的执政党。
那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还处于萌芽阶段,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其实是向李光耀取经。
李光耀还补充道,停掉别国电台的原因是,搞经济发展,要对外,“你要交朋友,你要引资”。
独立后的新加坡,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自李光耀执政以来,他一直把华人看成是新加坡的人口主体,马来人和印度人位于次要地位。
李光耀在执政期间,为何非常重视华人的地位?他为此做了哪些事?
一、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短暂的联姻,种族博弈导致分离李光耀提议停掉他国的广播,除了便于中国与他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还能确保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独立的、是纯粹的。
建立良好的国际政治关系,将为中国即将实施的“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他之所以给出这样的建议,与他曾主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联姻”有很大的关系。
二战之后,在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以下简称“东古”)的带领下,马来亚联合邦,1957年脱离英国而取得独立。
从左到右:李光耀、东古
到了1963年9月,东南亚的国家陆续脱离殖民统治。
新加坡与沙巴、沙捞越还有马来亚联合邦,共同组建了马来西亚,东古被尊称为“马来西亚国父”。
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的人们,认为他们往后的生活,从此进入新时期。
可是,这次“联姻”,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只是短暂的蜜月期。
当时,新加坡的主要人口是华人,而东古领导的政权则是以马来西亚人为主体。
当新加坡和东古政权联姻后,华人和马来西亚人因语言、文化背景等原因,矛盾冲突不断。
新加坡的掌权者李光耀,曾试图通过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推行包容政策,缓解这些分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
另外,东古和李光耀在对待国家发展方向上的理念有所不同。
李光耀认为应该推行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并且强调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而在东古方面则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削弱马来人的传统优势,尤其是在政治权力分配上。
李光耀与东古
本来双方之间就没有什么信任度,随着种族冲突事件频繁,人们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联姻”产生了怀疑。
与此同时,李光耀发现新加坡内部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
他意识到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随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治安管理,同时积极促进各族裔间的交流互动。
可是,这些努力反而让东古为首的马来西亚政权更加担心。
认为新加坡的成功模式会成为一种威胁,特别是如果它能够吸引更多支持者的话。
到了1965年初,东古对新加坡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指责李光耀违反了联邦宪法精神,过分强调华人群体的利益。
东古之所以如此气急败坏,主要是担心大权旁落。
随着新加坡经济迅速崛起,它在联邦内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这对中央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于是,以东古为首的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新加坡的削减财政预算等限制性政策,使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最后的结局,东古将新加坡踢出局,与新加坡分手。
对李光耀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但也标志着新加坡摆脱政治束缚,从此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二、马来西亚种族问题,制约了国家发展从那以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造就了两国不同的发展局面。
东古势力将李光耀带领的新加坡排挤出去之后,并没有实现独揽大权的梦想。
1969 年,第三届大选在马来西亚热火朝天的进行着。
结果出人意料,居然是反对党以50.9%的得票率胜过了联盟政府。
为了庆祝选举获胜,5月11日,反对党在吉隆坡举行大型游行活动。
而马来人政党——巫统里一些人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公开讨伐反对党的行为。
两天后,也就是5月13日晚上,在文良港地区发生大规模冲突,即“五一三事件”。
根据官方公布的结果显示,当晚总共有196人死亡,其中华人死亡人数最多,是143人,其次就是24名马来人。
而当地的华人组织则认为,官方隐瞒了事件真相,没有对外公开实际伤亡人数。
据他们统计,这起事件至少造成1200人死亡,基本上都是华人。
“五一三事件”导致马来西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东古辞职,马来西亚暂时放弃了民主体制,加剧了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
马来西亚政府在事件发生后,也意识到了种族矛盾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推出了新政策。
希望通过“重组社会”和“消除贫困”,这两种主要手段,实现全民团结。
然而,从1971年到1990年,在实际执行政策过程中,政府在高等学校人员录取、公务员聘任、社会福利等方面。
依旧以本地土著马来人占据优势地位,并没有真正重视华人。
从1990年代至今,马来西亚政府又推出了马来西亚民族政策。
可是,种族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成为一些政客获取利益的工具。
因此,由于种族问题不断发生,各种族立场不统一,内斗不断,严重的制约了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
从70年代开始,马来西亚政府,对内尽量避免种族冲突,对外也是软弱无能的态度,谨慎维护和平衡本国与美国等西方大国之间的牢固关系。
也就是说,二战之后的马来西亚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又在政治上陷入了对西方大国的依赖,也就失去了可以真正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可能性。
三、李光耀重视华人的主体地位,大刀阔斧推行改革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但是居民背景多样: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其他少数族裔。
李光耀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要想让新加坡发展起来,首先要做到让社会保持稳定。
而让社会稳定下来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种族问题。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种族间的紧张关系。
他不仅强调不同族裔之间的和谐共处,更亲自学习英语、汉语和马来语,用行动证明他对所有国民一视同仁的态度。
这种亲民的做法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李光耀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
于是,他大力推动多种语言学习政策,学生在学校有机会学习汉语、英语还有马来语等。
这样一来,年轻人既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又能掌握国际交流的语言工具。
随着时间推移,这项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新一代新加坡人既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备全球视野,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
李光耀本人会说汉语,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影响下,华人以及华人文化至今依旧占据主要地位。
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新加坡人口的74%是华人,也就是说,华人在新加坡多元化的种族社会中,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
在处理种族问题的同时,李光耀也非常重视经济发展。
在经济方面,李光耀也具有独到的眼光。
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没有自然资源的小国来说,吸引外资和技术才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
因此,他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建设现代化港口设施,并设立自由贸易区。
这些举措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前来设厂或建立总部,使得新加坡迅速成长为东南亚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除了外部引进资金,李光耀也非常重视内部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他鼓励本地企业家创新进取,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特别是电子制造业,在政府的扶持下蓬勃发展,为国家创造了无数就业机会。
同时,他也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事业,确保经济发展不会以牺牲环境或民生为代价。
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组合拳,新加坡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维持了良好的生活质量。
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合并期间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不仅是种族之间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找到平衡点。
今天的两国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前行,但发展程度大有不同,可以看出,理解和尊重每个群体的独特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李光耀与新加坡腾飞——《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7-9,共3页
2、凤凰网 《回顾:李光耀与五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3、人民网 《李光耀如何带领新加坡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