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需要高资金投入多层次人才融入

中试是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对于化工、新材料等行业而言,新技术、新产品只有通过中试环节的不断试错来验证其安全性、放大性和经济性,解决实验室成果的不确定、不可靠和不充分等问题,才能实现技术的集成和熟化,有效提升成果经济价值,保证转化效率,降低转化风险。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化工中试,出台支持政策推动化工中试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地建设了化工中试基地,根据建设主体的不同,这些中试基地可以分为三大类:依托政府型、依托高校型、依托大中型企业型。

近日,记者电话采访了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副院长王晓钟。他说,依托政府建设的中试基地,以行业发展为主导,投资规模大,硬件条件好,政策优势明显,如宁夏的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是国内首批、西北首家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属于国内第一批探索者,形成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在全国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都很大。依托高校建立的中试基地,人才资源丰富,原创成果多,优质成果可得到优先有效转化,又可配套支持地方产业。依托大中型企业建设的中试基地,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需求,通过中试提前把握创新技术或成果,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王晓钟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中试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打好了一定的基础,在创新工艺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硕果累累,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待解。中试是化工、材料和冶金等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向工业化生产转化的放大试验和安全验证的必要环节,属于研究试验,不属于工业生产,无法按照工业生产的规范进行管理。为了更好推动我国化工、材料和冶金等流程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对中试的认识、制定与研究试验属性相匹配的全国性中试管理办法,引育符合中试需求的人才集群。其中,人才支撑尤为关键。中试研究需求的人才,既要能理解新技术的思路,又要有生产实践经验。中试环节的开展需要应用型科学家、资深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人等多层次人才参与,融合工艺、装备、管理等多学科技术。目前,国内中试产业人才匮乏,现有中试项目开展时,大多只配备了科学家和技术工人,认识层面及技术层面的差距在中试过程中难以磨合,导致中试进展缓慢。依托研究院所运营管理的中试基地,有大量研究人才的支撑,同时也具备工程技术队伍培训的能力,能为中试研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该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